3000万小成本投资,上映21天,轻松拿下了让华语电影瞠目结舌的10亿票房。2012年岁末,当《泰囧》以黑马姿态写就国产喜剧神话时,40岁才导演了处女作的徐峥,只顾得上反复对排成长队的记者强调:“惊喜的劲过了,开心的劲也过了,我有点麻木了。”
观众和市场的反应远不如导演徐峥冷静。就是这样一部让人笑笑而已的喜剧,在微博上引发掐架无数,从“你笑没笑?”、“你为什么没笑?”的笑点分歧上升到“文化精英PK屌丝逆袭”的价值观争议,接着引发了一场“我们到底需要爆米花还是苦口良药”的站队游戏。
“它不是什么‘神片’,只是一部正常的电影”,徐峥说。《泰囧》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部充满野心的电影,“我就想做一个类型片,因为任何档期都会撞上国产大片甚至好莱坞大片,我只有把观众的诉求点做得很明确,才能有一些机会。”却不料,“市场很饥饿,票房变得越来越高。”
演完《人在囧途》,徐峥动了拍《泰囧》的念头。他发觉:只要故事能接地气,即便是公路电影这种类型,中国观众也完全可以消化。
喜欢《泰囧》的影迷,原因是“中国终于有一部像样的公路电影了”。但在徐峥看来,中国观众对这种模式并不陌生,两年前他主演的《人在囧途》,尽管票房不尽人意,却为《泰囧》做了不少观众启蒙。
“那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我发现我身边所有人都看过它,但都是通过网络看的。在宣传、营销和发行做得并不好的情况下,它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为我们这部电影积累了最开始的观影人群。我相信第一批冲进电影院看《泰囧》的人,基本都是看过《人在囧途》的。”
《人在囧途》之所以能引发中国人的共鸣,也许该归功于它讲述了一个回家过年的故事:“把春运作为背景,其实是很接地气的。即便它包含有公路的类型,中国观众也完全可以消化。”而《泰囧》取景海外,只源于偶然的念头:“有一次在泰国旅游,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让它发生在泰国呢?有异域风情,也并不会不接地气,中国人对泰国太熟悉了。”
移师泰国,有表面取巧的考虑:“走出国门,一些重口味的小元素,比如人妖和黑社会,也可以在里面表现,不会有审查上的限制。”也有深层次的主题设置:“你到清迈去看,会发现节奏比中国慢,而且当地人有宗教信仰、按照规矩来办事——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这是挺需要的。”徐峥最终没能在电影里浓墨重彩强调他的这层意思,只选取了一个他引以为豪的细节——在出租车里,泰国司机对他饰演的徐朗说:“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着急?!”——他相信自然有观众会读得到。
公路电影总是这样的结构:主角从A点到B点去寻找一个东西,在路上遭遇各式各样的冲突。徐峥让自己饰演的徐朗去找授权书,实际上找的不仅仅是一张纸,它象征着当代人的欲望和利益。“你碰上好像与这种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另外一个人,在生活中碰到这样一个人,你觉得他是个傻瓜,但也许他比你更加明白生命当中更重要的是什么。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这种价值观充满正能量,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如果徐峥真想通过一出通俗的喜剧谈论些什么,这才是他要说的:“传达一种回归传统价值的世俗情感。”
还在写剧本阶段,徐峥就确定了一点:徐朗是捧哏,王宝(王宝强饰)是逗哏,观众从徐朗视觉来看待整个故事,所有的笑点还是从王宝的身上找到的。演了十几年喜剧,徐峥开始觉得:“要成为一个好的喜剧演员,首先得是一个好演员。”《泰囧》成就的“铁三角”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王宝强不演喜剧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他具有不可复制性。黄渤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演员,天生有很好的观众缘,本身的表现能力又很强,在我和宝强之间加入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我们三个人在一起还真的蛮有化学效应的。”关于表演风格,学院派的他坦言没有太多归纳总结:“剧本是什么样,演员就是什么样。”
18年前徐峥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是以话剧演员的身份出道。在他的电影剪辑里,你或许已经看到了话剧带给他的烙印:“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都要剪出舞台剧的效果来。”说着他随口流利背出了片中和王宝强在偷护照时的一段对话,“我要求演员也尽量按照舞台剧的节奏来,有时候不一定演得出,所以剪辑时一定要回来。”
“我们这部电影,反而是比较简单的人,他能感受到的更多,平时思考得比较多的人会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部电影?”
《泰囧》的确把徐峥捧上“喜剧之王”的神坛,因为都是光头,有人把他和陈佩斯、葛优放在一块儿,认为“囧系”是继“二子系列”和“冯氏喜剧”后的又一里程碑。他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却自认超越不了那种表演方式;他在《泰囧》里加入武打元素,却表示和成龙的动作喜剧全然不同,不过是为了抖一个“一招必杀”的包袱。他参演过宁浩的盖里奇式黑色幽默,也在彭浩翔港式荤段子喜剧中颠覆过形象,但谈及自己,他只说:“我还谈不上什么风格,在导演方面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我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开心,我只能做我觉得能让大家都开心的东西。”徐峥说,喜剧电影也许不该承受太重的负担:“如果有一个人爱思考,他自己就会去思考,不用你让他去思考。电影要传达的其实还是一种感受,只要让他感受到了就好。”《泰囧》之后,徐峥刻意在网络上围观各种评论,“大部分都很直接,‘哎呀太好玩了’、‘笑到地上去了’,这就是他的观影感受。写观影感受有一个好处,你能看出来他不是水军,也不是雇佣的影评人。我们没有找水军,也没有请任何影评人,一切都是通过观众特别直接的观影感受来呈现的——这是我本来就想要的。”
有人总结这部电影引发的价值观争议:“《泰囧》好比华语电影里的屌丝逆袭,这不是文化精英们想要的结果。”徐峥印象深刻的却是,到电影院做宣传时,有小朋友对他说:你的电影怎么那么感人的啦?!“我们这部电影,反而是比较简单的人,他能感受到的更多,平时思考得比较多的人会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部电影?”
早在《泰囧》上映之前,徐峥就有个观点:“中国的喜剧已经透支了”。现在他解释说:“不是说所有人拍的喜剧都不好,但的确有一些没有抱着严肃的态度的喜剧出来,以为找一群演员,放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好了。”这种透支也包括他自称“演过的一些很烂的戏”,去年他在微博上一句“早想对所有的观众说一句‘对不起’,《嘻游记》的确是一部超级大烂片!”引发轩然大波,如今他非常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如果要做,就不要随便接戏,尽量拍一部好一点的戏。”
“一部电影,如果有90%的人都说它好,已经是不得了的成就了。真正不好的电影,是大家都不搭理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关心。只要被关心的电影,它就有被存在的价值。”徐峥对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是满意的,虽然口碑和票房都来得突然,“我本来也就没有想过要做成职业导演。”
“做演员也好,做导演也好,其实是一样的,都会透露出你对世界的看法。我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你是什么样,你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什么样。”在徐峥的电影世界里,“最伟大的喜剧仍然是卓别林的喜剧,他用悲悯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却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小打小闹吧!”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