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社交网络上发出来的东西、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程度,甚至,你用什么样的手机,都可能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是美国最大的在线交友网站match.com公布的一年一度的《美国单身人士报告》(Singles in America,2016)得出的结论之一。
有超过5500名18岁及以上美国单身人士接受了match.com的调查。对于尚未谋面的陌生人,42%的受调查者认为,会先看对方在社交网络上发的东西(头像、所发布的照片、分享的文章或链接,等等);如果你在社交网络上太活跃,会让50%的人望而却步;在Facebook上公开抱怨的话,有58%的人会觉得此人不值得交往;甚至有26%的人表示,更愿意和不玩社交网络的老干部型人士交往。
该报告还显示,苹果和安卓这两大手机阵营之间存在互相歧视:iPhone 用户给安卓用户差评的概率是平均水准的21倍,安卓用户对iPhone 用户差评的概率则是平均水准的15倍。也就是说,iPhone+Android≠爱,水果党和安卓党还是各玩各的吧。另外,手机屏幕碎了却不及时更换,带来的杀伤力也很大:年纪较大的婴儿潮世代和X世代比千禧世代更不能容忍约会对象用一款碎屏手机;而女性比男性更不能接受这个——有86%的女性会因此打差评。
“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潜在配偶,手机为什么不能归入其中?”波士顿精神治疗师艾比·罗德曼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在建立一段关系之前会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这或许令人感到惋惜,但我们也希望在一些非物质因素上寻找与自己相配的人,包括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基本的道德观。”
“人们最终会赋予算法做出大多数对他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的决定的权威,例如和谁结婚。”这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新著《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中提出的看法。
赫拉利认为,在中世纪的欧洲,神父和家长拥有决定婚姻的权威;在人文社会,这一权威交付给了我们的情感;而在数据主义社会,我们会让谷歌替我们作出选择。比如,你可以问谷歌:“听着,谷歌,约翰和保罗都在追求我,他们两个我都喜欢,但喜欢的方式不同,我很难作出决定。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你的建议是什么?”
谷歌会这样回答:“哦,我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了。我读了你所有的邮件,录了你所有的电话,知道你最喜欢的电影、你的DNA和你心脏的所有生物统计学历史。我有你每次约会的数据,我可以给你展示每次你和约翰或者保罗约会时,你每一秒的心率、血压、血糖水平的图像。很自然地,我对他们两人的了解也像我对你的了解一样详细。在所有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我的高超算法和几十年来几百上千万恋爱关系的相关数据——我建议你选择约翰,因为选择他从长远来看有87%的概率会让你更满意。”
“谷歌并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正确,只要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即可。这其实并不难,因为大多数人并不那么了解自己,而且很多人往往会在人生的关键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定。”赫拉利在书中写道。
那么,到底什么数据对于在线交友至关重要?《好奇心日报》旗下的“好奇心研究所”2016年6月做了一个网络调查:“交友App应该纳入什么数据才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人?”网友们认为如下数据应该纳入:网易云音乐收听数据(22.0%)、豆瓣书影音标签数据(17.0%)、微信公众号订阅数据(12.9%)、App Store下载记录(11.2%)、视频App播放记录(10.3%)、微博点赞数据(9.9%)、淘宝收藏夹(9.8%)、Keep运动数据(7.8%)。
果然,音乐品位已然成为最重要的交友判断标准。数年前,国外出现了一个名为“播放列表主义”(playlistism)的新词,指根据某人电子音乐播放器、电脑或者iTunes音乐库里的歌曲列表来判断其为人。美国有研究发现,播放列表不仅是“我们生活的音轨”,同时也能作为合理的判定标尺推测出约会对象、求职者以及政党候选人的个性特征。
因此,国外出现了针对音乐品位开发的交友App:通过tastebuds,你可以找到音乐品位相似的知音;而以“女性主导”为特色的Bumble于2016年6月与主流音乐软件 Spotify合作,用户在 Spotify收听的歌曲,会被自动关联到Bumble的交友信息页面。Bumbl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惠特尼·沃尔夫表示:“了解对方的音乐品位能够为双方建立一段有意义的关系提供很好的基础。”
如此说来,国内在线交友网站和App应该和网易云音乐或虾米音乐这样的音乐平台合作——事实上,这些音乐平台的用户也有需求,经常有人希望通过喜欢的歌单来匹配另一半。此外,豆瓣也应该是重要的合作对象。毕竟,对于读书人来说,一个人喜欢读什么书,反映的不仅仅是品位、趣味,还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后果会很严重:友谊破裂、婚姻触礁。
美国评论家乔·昆南在《大书特书》一书中写到,他的几个朋友都表示,如果遇到相处愉快、希望有所发展的朋友,就会先发制人,告诉人家自己不爱读书,以免深入讨论书的话题而产生矛盾。一位杂志编辑跟自己的女性朋友断交,就是因为她向他推荐李·查德的硬汉小说——平心而论,李·查德的杰克·里奇系列并没有那么糟,但看书口味这件事,跟音乐、电影一样,见仁见智。
虽然就连赫拉利这样的严肃学者也对算法表示乐观,然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们手机里有三十几个一样的小众App,赶快在一起吧!见面一看,原来是隔壁做科技记者的同行。”这是网友“云机子”在好奇心研究所那个调查页面留下的评论。是啊,通过算法,你找到了同道,你们听一样的歌,看一样的书和电影,为一样的文章点赞,你们有很大的可能成为知己,但能不能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那就未必了。爱情固然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但也不乏一些微妙却关键的变量,比如你们之间的化学反应。
以及,会有人用一个简单粗暴的理由否掉以上这些指标:最后还不是得看脸?颜值才是正义!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