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秋裤门”终于快“织”完了。3月31日,这座名为“东方之门”、高301.8米的未来苏州地标建筑完成封顶,在结束土建工程的同时,也终结了坊间关于其“烂尾11年”的传言。
“一直在施工,不存在烂尾”,尽管苏州人从来不认同东方之门“烂尾”的说法,但它因外形酷似秋裤,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舆论风暴,陷入“两个舆论场”的互争:或喜其“古典与现代并存”,或恶其“不伦不类奇形怪状”。有人则将其PS为穿秋裤的绿巨人、穿低腰裤的奥特曼……
而“两个舆论场”外的秋裤门,仿若一条中轴分割线,将苏州城划成泾渭分明的两个区域:门内,是象征新苏州的现代化商业区;门外,是代表老苏州的古代精致建筑和民宅。门内的人,与秋裤门无限接近,他们因为工作而改变着秋裤门,同时也为秋裤门所改变。门外的人,因所处的地缘位置,只能遥望这座新地标,不过这依然无妨他们记录它,憧憬它。在供众人观摩的同时,“秋裤门”也将门内门外的众生相,投射在楼旁金鸡湖畔的水面上。
读懂秋裤门内外众生相,也许就读懂了这个门、这座城。
开发商郑东辉:“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那就让有声者多元吧。”
“互联网力量太强大了。”端坐在沙发上的郑东辉猛嘬了口烟。被问到“如何看待东方之门的走红”时,郑如此回答。11年来,在公众和媒体对东方之门的追问与质疑中,郑东辉说自己变了,“越发包容了”。
2012年8月27日,微博网友@常想一二02 上传的一组图片,让东方之门变成全国甚至世界媒体在虚拟世界恶搞、调侃和争论的“秋裤门”。一时间PS恶搞不断,东方之门变为“秋裤”,上半身则被安上哆啦A梦、凤姐、梦露等形象,出现“远看像条大秋裤,近看是低腰牛仔裤,仔细一看原来是走英伦风的格子背带裤”、“北有大裤衩,南有秋裤门”等类似调侃。
南京人郑东辉与东方之门联系紧密。苏州乾宁置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参加竞拍,获得东方之门地块开发权,而他的身份,是该公司总裁。他的办公室位于乾宁置业二楼,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东方之门距离不到100米。他的名字与东方之门互为关联,通过搜索引擎检索“郑东辉”,会跳出“郑东辉东方之门”的相关词条。
“秋裤门”在网络上的走红,让郑东辉遭遇了公众、媒体的一轮轮围追堵截。“秋裤是怎样炼成的”是媒体问得最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开发商不管外形设计啊”!
2004年年初,东方之门奠基,却没有立刻动工,原因有二:施工预估不足,还有地铁轨道交通交驳问题。工期因此被拖了四年。坊间也一直有传言,说乾宁置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建筑迟迟不能完工。这些流言蜚语,在公众将东方之门的“秋裤”外形消费殆尽后,再次浮出水面。
公众关心的话题渐渐开始发散:比如询问为何烂尾11年,追问开发商资金链是否断裂,等等。有媒体没做调查,直接打出“烂尾”头条标题博眼球。面对凶猛的舆论,郑东辉一遍遍地解释,“不存在烂尾”,“资金链没有断,只是项目难度大进度慢”。无奈媒体公众揪住“烂尾”和“缺钱”不放。
习惯了钢筋混凝土和建筑结构图的郑东辉,换了个姿态拥抱互联网。他注册了微博账号,不过长期潜水,坚持“不跟帖不转发”;他在微信上发关于东方之门施工进度的现场图,先接受朋友圈的“拷问”,再到现实中实操回应公众与媒体。
如今他接受媒体采访已十分熟稔,发去采访函后他会在十分钟内邮件回复,和工作时间重叠会礼貌回绝。他逐渐接纳“秋裤门”这个外号,还发现并不难听。“一座建筑有很高的辨识度,也未尝不是好事嘛。”
“我们通过招投标拍下这里(东方之门)时,这里模样、架构无从谈起,还是荒凉一片。”如今,郑东辉办公室所在的二十来米高的公司楼,在301.8米高的东方之门面前,形如一粟。
末了,他点开微博,一条关于“东方之门烂尾”的帖子和一则“无良开发商,无用新地标”的评论进入视野。“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那就让有声者多元吧。”他笑着说。
地盘工李文海:“苏州新地标的钢结构里,留有你老爹的血。”
四川人李文海的工作,是用手抚摸东方之门。他摸了整整一年,摸着摸着就摸出感情来了。
东方之门奠基的2004年,四川人李文海第一次出省。他先是在上海“漂”了三个月,“做泥工,觉得人渺小,在上海”。他喜欢这种错位的表达方式,就像刚来到苏州那会儿,遇见人就问:“好听的评弹,谁唱的?”
他的故乡在川西,上年岁的父母等着他养,上大学的儿子学费等着他寄。“老婆前几年没了,一狠心,出来打工了。能干啥子?抹墙,糊泥,卖体力呗。”来苏州半个月后,他找了第一份工:苏州工业区内某写字楼建筑工,负责水泥涂漆。“东方之门现在确实是高得不像话哈,高度超那栋写字楼好几倍。但2004年起,东方之门拖了四年还没动工,写字楼可是神速拔地而起了。”
他想不到的是,盖完那栋写字楼,他会来到东方之门的工地继续讨生活。他的工作是糊泥,打基坑那会儿天天蹲在坑里糊。“四年不动工,是在等老子来了才开始建吗?”他笑着仰起头,哼起《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曲儿。这段经典评弹唱段,经常会出现在东方之门工地上。李文海会随身带个收音机,波段调至苏州广电,在施工间歇坐在墙角听那个“在苏州唱勿煞的余红仙”。“听得懂个啥子嘛,图个意境咯。”
他下班后最喜去山塘街,“热闹,过瑞云桥、普济桥;拜花神庙、西山庙”。他回忆起某次和工友们酒后醉醺醺逛山塘街。“前有一老头,端坐唱评弹。我同坐附叹,众美女围观。”他大笑,对自己无意填词之笔感到满意,“我哼了几句《杜十娘》,大家都鼓掌,说四川人怎么唱什么都像在摆龙门阵!”
在工地上做工的,和李文海一样,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赶在世纪初城镇化与造地标运动汹涌之时,从安徽、湖南、四川、湖北等地纷至沓来,在苏州建新城,汗水浇洒混凝土的味儿,“很酸臭但很真实”。他们都认可这座苏南城市。李文海说,上海像片海,苏州像条湖。海太大,相比起来人太渺小;湖虽小,人在湖中却分外踏实。
“触摸了东方之门两年,有什么感觉?”
“血都凝在建筑里了。”李文海说。某次下坑基作业时,他没戴手套,摆放玻璃时手被割破了,鲜血直流。“我就让它流,晚上回宿舍和儿子电话,说苏州新地标的钢结构里,留有你老爹的血哩。”
老苏州人苏诚庸:“很多人会反问,苏州难道没有现代化地标吗?”
苏诚庸是个“老苏州”。在靠近旧地标虎丘塔附近的宅院里,他时常关注10公里外苏州新地标的施工进度。
东方之门的诞生,要从苏州的古城保护说起。
有2800年历史的苏州城也许是国内古城区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这座以精致园林著称的江南水乡,在古城区展开了与现代都市摊大饼、造新城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古城控(制)保(护)限高24米,让无数地产商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房地产商业洪流中屡屡吃“闭门羹”。拆迁—安置—造商品房的都市发展轨迹,在苏州行不通。于是,跳出古城,苏州开始转身造新城。
古城无法完成的现代化改造,在苏州工业园区得以实现。这是苏州城在新世纪后的战略东移,从此架起“以古城居中,中新(苏州)工业园居东,高新区居西”的城区规划。而承载现代化战略高地的苏州工业园,需要一座新的地标,来完善这座古城的都市天际线。
虽说对古城的古朴园林、粉墙黛瓦有着别样情怀,但包括苏诚庸在内的老苏州人,对于苏州能拥有一座与城市地位相当的现代化地标建筑的心愿,由来已久。苏诚庸曾是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他看来,苏州古城虽然控(制)保(护),但不妨碍新区建设。
苏诚庸十分肯定东方之门的构造。“幕墙是弧形,像苏州丝绸;造型是大门,像水陆城门(苏州著名古代景点);现代加古典,像双面刺绣。”
东方之门拖了四年才开工建设,苏诚庸曾找开发商询问情况。停工的四年里,他去了二十多趟施工现场,对于工期拖延的问题,他似乎比谁都急。他写信给开发商、报社、工业园区管委会,表达包括自己在内的老苏州人的愿望,希望东方之门尽快建好。但信发出后都石沉大海。这也迫使他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搜索新闻。
他注册了微博账号,第一个关注的便是@东方之门,在工程进度缓慢时还会时不时主动@对方,表达对东方之门的支持和鼓励。他不认同“秋裤门”这个名字,认为纯粹是恶搞,但对调侃和批评表示理解。他明白“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道理,觉得网友关注东方之门,说明他们还是关心苏州的建设的。
苏诚庸期待新地标能为苏州开启真正的“东方之门”。“朋友来苏州,总是带去虎丘塔、拙政园、留园游玩。很多人会反问,苏州难道没有现代化地标吗?”苏诚庸总是回答“在建,在建”。
北京有故宫、长城,上海有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广州有广州塔,深圳有地王大厦,相比之下,苏州的城市天际线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这座长三角中心城市在视觉上的某种期许。“不满不是我们想苏州去搞城市高度竞赛,而是希望古典与现代能在苏州实现齐头并进。”苏诚庸说。
新苏州人陈宇宁:“未来打算开个关于东方之门的影展,就在东方之门办。”
90后陈宇宁与东方之门的“约会”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
对于用相机记录姑苏城的陈宇宁来说,每逢拍东方之门,必须为约会做好铺垫:日出时的光影,如何影响机位;夕阳下的白平衡,又将怎样控制。当然,约会时间最重要了。早一分,倩影不予;晚一分,媚态不在。
虽然工作和生活在“门外”,他却是“秋裤门”每一次成长痕迹的忠实记录者。他常在清晨5点半从家里拦下的士,扛着相机前往东方之门,抢拍日出现场;又常在下午5点半下班后,从位于古城沧浪区的单位打的出发,一路奔到10公里外的苏州工业园区,抓取日落盛景。他曾为拍落日下的东方之门爬上对面的住宅区天台,被保安“活捉”后用絮絮叨叨的苏州话“驱赶”出小区。
为何如此钟爱拍摄东方之门?陈宇宁说,他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事情。向外界证明东方之门的美,就是具体落实的行动。
陈宇宁是典型的“新苏州人”。在苏州城内,“老苏州人”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们对苏州城市文化及历史沿革了然于胸,并竭力维护古城区的容貌与尊严;“新苏州人”则是外籍来苏打拼事业,并长期工作或定居在苏州的中产白领阶层。新老苏州人各占苏州总人口的一半,且没有本地人与外来人之分,大家都是苏州人。即使没有户口的“新苏州人”,在被问及“你哪里人啊”时,也会骄傲地以“我新苏州人啊”作答。
陈宇宁有着新苏州人的特点:极有责任感,并强调自我表达。在湖南读完大学后,爱好摄影的他果断选择以爱好为业,来到苏州某视觉工作室工作。2011年在游览金鸡湖景区时,他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东方之门。雄伟、壮观、古韵、现代,诸多感受顷刻浮现,使得爱好摄影的他下意识端起相机拍了好几组照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了近两年来他与东方之门的定期约会。他喜欢把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直到有朋友点赞并评论“这不是栋烂尾建筑吗?”时,他才深深感到,是时候为自己相机里那个长期的主角做点什么了。
“你见过一直都在施工的烂尾楼吗?”陈宇宁经常反问质疑者。对于报刊、网络出现的“资金链断裂”、“儿戏建筑”等字眼,他看不下去。在他看来,媒体和公众对于东方之门的解读还停留在自说自话阶段。调侃造型没问题,审美自然是见仁见智,但牵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工期、进度及项目定位,则不是随笔一书就能说清楚的。陈宇宁把东方之门看作一项公共建筑,对于很多不客观的解读,他需要尽苏州市民义务进行澄清。
唯一能让陈宇宁进行强势自我表达的,在他看来便是手中的相机了。于是他疯狂拍摄照片,满足了个人爱好,同时也成为一种公开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和炒作无关,与矫情绝缘,只和他近三年里朝夕相处的东方之门有关,只和苏州城即将拓宽的天际线有关。
他一直有个心愿:未来开个关于东方之门的影展。“就在苏州办。就在东方之门办。”
织了11年的“秋裤门”
2004年2月
苏州乾宁置业公司以4亿元竞得东方之门地块。
2004年9月
东方之门正式奠基。由于衔接苏州地铁1号线,加上施工难度较大,需多方协商,之后停工4年。
2008年6月
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11月20日
地下结构第一块地板混凝土浇筑,主体建筑建设序幕拉开。
2009年1月11日
地下室地板结构提前完成。
2010年3月
完成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地下结构工程。
2012年1月
在240米以上的高空完成东方之门双塔刚性合龙。
2012年8月底
某微博网友发布东方之门现场照片,被网友调侃为形似秋裤,“秋裤门”从此诞生,引发网络大规模吐槽。
2013年1月
东方之门结构封顶,主体结构验收完成,总体量近46万平方米的东方之门结构工程全部完成。
2015年3月31日
东方之门幕墙全部完工,工程封顶。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总是“秋裤”、“裤衩”、“鸵鸟蛋”?
大众通过“十大审丑建筑”、“中国建筑灰砖奖”等奖项来实现议程设置,从而表达对那些“弱智”、“无趣”建筑的解构和嘲笑。
这座苏州未来新地标,在舆论空间里不自觉地走向两个极端。与网友质疑其外形、工程进度、造价形成对比的,是业内及多数本地市民对其的正面评价。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认为,这座双子塔结构建筑,既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水陆城门的传统特点,又融合了后现代建筑对传统的发散及变革。建筑师冯果川认为,从建筑学角度来说,东方之门是一座中规中矩或略显平庸的建筑,但“也不至于被网络炒作及看低”。
在业内褒多于贬的东方之门,被置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社会,似乎走上了与北京“大裤衩”、上海“开瓶器”等建筑同样的争议之路。大众紧盯东方之门,看到的不是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与融合,而是“城市地标”、“烂尾11年”、“用钢量可造8艘航母”等标签,以及,秋裤一条。
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当下中国遭遇的又一次“艰难时刻”。
后现代主义建筑没有统一定义。五十多年前,法国朗香教堂的横空出世,令柯布西耶收获“功能主义之父”之誉,也成就了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世界的开端。此后,后现代主义出现戏谑古典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分支。倘若硬要下定义,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的看法可以提供参考:用历史建筑因素和通俗文化,赋予现代建筑审美性和娱乐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普遍被认为是在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在北京兴建的一座建筑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开始缓慢输入中国。如今公众及媒介吐槽“新、奇、特”建筑的行为,也在彼时发轫。这座建筑,便是北京的国家大剧院。
2000年后,中国进入大众舆论影响并拷问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
中国建筑从民国时代开始与“当代”概念相联。从1911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的建筑,具有浓烈的民族国家性,且与以国家精神、国家形象为主的共同体相匹配,比如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中山纪念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建筑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民族国家性,并吸纳了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相关理论。代表作为国庆十周年庆典前夕完工的以人民大会堂为首的十大建筑。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人民并没有评论公共建筑的权利和意识,建筑与大众距离遥远,流行的是“政治家决策、建筑师设计”的模式。
1985年兴建并落成的深圳国贸大厦,见证了改革开放时期“时间就是生命”的时代特征。此后,上海金茂大厦、北京国贸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建筑或成为城市地标,或引领风潮。80年代初起,中国建筑开始接纳西方建筑思潮。此时的中国建筑并没有丢弃民族国家性,在中西因子融合中走向现代主义建筑。那一时期的人们,遵从“经济效率办事”准则,忙着赚钱致富,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在公共舆论场内参与建筑讨论与批评。
2000年,国家大剧院来了。这座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建筑,在长安街政治气氛浓烈的建筑群落中极为显眼。业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由兴建国家大剧院而启蒙。其设计者保罗·安德鲁称之为“湖中明珠”,但质疑者说它是“鸵鸟蛋”、“破蛋壳”、“大坏蛋”。“这个椭圆形大壳是坟墓吗?难道我们要钻到坟墓里去看戏?!”
这座建筑四面水池环绕,中心为透明椭球体。物理学家何祚庥曾提出质疑,认为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过于看重形式上的奇凸,而忽视了安全隐患问题。“剧院延伸到底下七八层,万一发生渗漏、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媒体玩起了标题党,让世纪初的第一个公共话题诞生在中国现代建筑界。《国家大剧院是新世纪的象征》、《要传统还是要蛋壳?》……中国公众突然变得敢言且挑剔,市民日常调侃,专家出来说话,政府现身辟谣,媒体大肆炒作,一个大众舆论影响并拷问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由此到来。
1997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间接助推了公民在建筑领域的发声。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一环,成为了供大众宣泄情绪并臧否雅俗的最佳领域。从2000年开始,大众舆论与媒介社会持续对公共建筑领域表态,由舆论引导的公民建筑雏形开始出现。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总是“裤衩”、“秋裤”、“鸵鸟蛋”?
媒介社会的到来,让公共建筑成为公众得以自我表达的新领域。大众通过“十大审丑建筑”、“中国建筑灰砖奖”等奖项来实现议程设置,从而表达对那些“弱智”、“无趣”建筑的解构和嘲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那些斥巨资建造的地标性建筑怪异?为什么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馆、东方之门到了我们眼里会变为“鸵鸟蛋”、“鸟巢”和“秋裤门”?
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教授冯原曾就建筑的审美与审丑问题提过一个有趣的概念。他以象鼻山和太湖石为例,得出中华民族对待建筑的两种不同视觉模式:象鼻山模式代表普及和大众化。中国人用视觉来解释世界的经典案例是桂林山水,相信神灵鬼怪的观念,促使大众把桂林山水中一个简单的溶洞想象成大象鼻子,最后赐名“象鼻山”。太湖石则是一种去鳞化、祛魅化的视觉模式,体现为张力美学。这是一种更高级、更现代的视觉模式,太湖石形态各异,人们透过其看到的是“瘦、漏、透、皱”的抽象之美,而不是象鼻、猫眼等民俗想象。冯原认为,这种观看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典雅脱俗的特质。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揪住库哈斯所建的“大裤衩”不放,还总是盯着 “大秋裤”。
以东方之门为例,建筑工程的甲方(政府或开发商,此处为苏州乾宁置业公司)希望通过在5A级景区金鸡湖边建造一座建筑来构建城市门户的形象。而它恰好位于新城区CBD中轴线上,且处于临湖大道的尽头,意味着它被赋予城市新地标的地位。苏州作为长三角除上海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东方”的概念既吻合其城市历史,也符合其经济地位。至于“门”的概念,取自著名景观水陆城门,构建双子塔模型。门户的概念必须通过上部连接才能实现,于是在顶端形成一个拱形;但又不能完全抄袭水陆城门的模样,故进行了几何性扭曲变化。这一变化,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大众立刻选择用“象鼻山”模式去审视,于是之后出现的腿部形象和门户形象之间开始建立关联性,“秋裤门”的观念由此形成了。而一旦形成,再难改变。
当观赏“东方之门”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时,我们的观感模式是“象鼻山模式”大于“太湖石模式”的,所以才有了“裤衩”、“秋裤”、“鸟蛋”等具像物的出现,一出现则不可避免在脑海中定格。于是,这些标新立异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到了我们眼里,成为和某种我们熟知的物象纠缠在一起的“杂交品种”。当政府和专家们祭出“后现代主义建筑”大旗并在国内城市开始一轮又一轮“造地标运动”时,大众会喧闹,会质疑:后现代主义建筑?别闹了,这不就是一条大秋裤吗?! (文/赵渌汀)
专访东方之门设计者RMJM
多年后会有更多人肯定东方之门
2004年年初,英国RMJM设计研究所通过国际竞赛,成为东方之门的设计单位。11年来,东方之门争议不断,RMJM却始终未就外界对“秋裤门”的疑问作出公开回应。
近日,RMJM位于香港的设计团队接受《新周刊》独家专访,首度曝光了东方之门最初的两种设计方案。对于外界的争议及质疑,他们表示接受,称“有争议的建筑才能不朽”,并建议今后设置“公民参与设计的空间”。“多年之后,肯定有更多人肯定东方之门。”
“换个团队来设计,东方之门的造价、用钢量只会增不会减。”
《新周刊》(以下简称“新”):RMJM在香港的设计团队是怎样和东方之门发生联系的?
RMJM(以下简称R):甲方(开发商)公开进行国际竞赛,并按规定出示了任务竞赛书,其中对这个即将开建的建筑有部分要求和规定。有几家国际设计公司参与竞赛,甲方及专家评委对我们的方案最满意。
新:开发商都有哪些要求?
R:首先是打造城市新地标。可以看到,这个建筑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轴线的东端,底下有两条交互的地铁线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项目的重要地理位置,设计愿景最初就要为苏州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门户。
其次,要融入苏州传统文化。很据任务书的业态设计需求,需要设计出2个超高层塔楼的体量,来承载高级酒店、写字楼和大型商场的商业综合体。那么如何融入苏州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蕴呢?我们专门研究了苏州的城市文化及其特有的古典园林,从各种苏州文化元素中提炼出了双塔门的初步造型。
新:那为什么不是双塔并立,像广州的东塔、西塔,而非要在顶部进行连接?
R:设计初期的确在“要不要顶部连接”问题上纠结了很久。最初的另一个方案是双塔对称并立,顶部不连接。后来通过实地走访和考虑,我们确定了顶部连接的方案。东方之门整体建筑被镂空的下部,采用建筑阴刻的手法,意向性地印射了虎丘塔的轮廓。
这其实是一个抽象提炼的意境。虎丘塔是苏州城的历史地标,这样(设计)就把历史的文化建筑元素韵味融入现代地标建筑中。在建筑表皮的细部纹理上,也吸收了苏州园林精致细腻的文化精髓。
所以这座东方之门不是上海的东方之门,也不是南京的东方之门,而是苏州城的东方之门,是有浓厚苏州元素的东方之门。
新:国际建筑界曾这样评价RMJM:“在探究减少建筑物能耗及保护环境、降低运行成本方面成绩突出,是最优秀的可持续设计先锋。”但东方之门的用钢量超过12.5万吨,足够建造8艘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建造成本也由最初的45亿元不断攀升。这好像和贵公司获得的上述评价有些不符。
R:它所在的显赫地理位置,决定了造价不会低。苏州工业园区的前身是中新(中国—新加坡)工业园区,这样一个国际性工业园的地标,是不得了的建筑,具有国际性影响力。顶端3D弧形造型及中空环保玻璃将造价和用钢量推高,此外还有一些挑檐,用钢需求也是很大的。老实说,我们设计的钢结构技术已经最优化了。换了其他公司,造价和用钢量可能更高。
“一个建筑没有点争议,是不是有点太boring了?”
新:东方之门2004年奠基,2008年才动工。但之前并没有引发大规模恶搞和质疑。
R:对。东方之门引起公众关注,应该是2012年幕墙结构差不多完成的时候。那时建筑外皮还没有完全装上,公众就将它具象化了。我们在2012年年底通过互联网发现很多国内网友调侃它像“秋裤”,当时感到好笑,同时也佩服网友的想象力。我们团队一共有好几十号人参与过东方之门的设计,文化背景也不同,欧美的、拉美的、亚洲的都有,谁也没想过东方之门像大秋裤。现在“秋裤门”的名声反而比东方之门还更大了。
新:网友质疑东方之门的设计水平,调侃说:“专业设计师想了半天一拍脑袋,就秋裤了!” 怎么看这些批评和调侃?
R:恶搞和调侃,对于我们来说完全OK。某种程度上,我们欢迎质疑和批评,这至少说明你设计的东西有人在议论、有人在乎,也就够了。一个建筑没有点争议,是不是有点太boring(无趣)了?
新:你们有过回应吗?
R:没有。偶尔有媒体找到我们,我们都是邮件回复,婉拒采访。今天可以说是第一次面对面地接受媒体采访。
新:是觉得“沉默是最好的回应”吗?
R:也许是吧。很多人建议我们开微博,通过微博进行官方回应。但我们根本没时间,太多事情要做了。而且回应争议这个事儿,本身也挺傻的。哪项享誉世界的建筑面世时没被批评过?1887年埃菲尔铁塔建成,巴黎三百多名设计师联名签署抗议书;但时光流转,很多观念变了,如今它不仅是法国地标建筑,更是法兰西民族的象征。贝聿铭牛吧,改建卢浮宫时“把法国建筑师吓着了”,但卢浮宫现在还不是法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地标。
“多年之后,更多人将肯定东方之门。”
新:2012年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现场,有专家表示,组委会是不会考虑让东方之门这样的建筑入围的,因为这个奖项是颁给“公民建筑”的。你们怎么看这种说法?
R:公民建筑的定义,现在业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如果说公民建筑指的是社会公共意义和大众审美并存的建筑,那么今后我们会注意和大众形成互动,为他们多提供批评指正的空间。得不得奖,我们其实并不在意。
新:东方之门名列2014年“网络十大丑陋建筑”,你们也不在意吗?
R:大众媒介时代,每个公众都有评判权,每个人审美角度不一,就算我们在意了,又能怎样呢?
新:除了苏州东方之门,你们还有什么设计作品有过争议吗?
R:有。比如我们RMJM设计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部大楼,很多俄罗斯人不喜欢,觉得设计得不好。这种东西众口难调的。
新:RMJM是英国公司,是不是更擅长西方现代建筑的设计?
R:不能这么说。我们的员工遍布全球各大洲,当然也包括中国。我们在中国内地的很多建筑设计广受好评,比如北京的国家会展中心、廊坊的城市客厅综合体、珠海的十字中心商务区等。针对各国的建筑和文化,我们会区别对待。
新:你们设计的最大特点,或者说与其他设计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R:我们设计建筑,会主动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城市内涵。比如珠海的十字商务区,结合情侣路在这座城市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珠海优雅浪漫的城市特点,我们做出了相应部署和设计。
新: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不要建奇奇怪怪的建筑”,你们怎么看?
R:CCTV大楼我们不好评论,但东方之门肯定不是奇奇怪怪的建筑。
新:在中国最满意的建筑设计是哪个?
R:东方之门。(众笑)这里我们要为东方之门提前平个反,多年之后一定会有更多人肯定它,欣赏它,称赞它。这是一定的。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