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不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这造就了K12行业的繁荣。
在“双减”之前,中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占GDP的2%左右。其中,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规模约占40%。在就业方面,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提供了1000万个岗位,且在快速增长。
平心而论,繁荣的校外培训一直是令家长头痛的问题。上,花钱花精力,不上,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教培行业制造了剧场效应,是效率与公平的双输。这种背景之下,“双减”出台了。教培行业原本以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结果风没了,猪还在,只不过摔了下来。
《垫底辣妹》。/豆瓣这个行业本身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需要有教学技能,需要与学生打交道,要懂心理、懂交流,还需要与家长打交道,需要懂营销。市场化机构的KPI考核强度大,所以从业人员平时也无暇他顾,现在突然之间要转换行业,去找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整体来说,转换难度很大。不过形势不由人,无论是企业还是教培人员,想要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就得各显神通,主动创新找出路。虽然“双减”要求降低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但学校的教学大纲并没有改变。由于师生比不足,老师无力完成教学任务。以前,这些教学任务,转移给了家长,现在课后服务政策,把这一部分时间纳入了学校内,无法转移给家长。但是,无论如何,仍然会有各种溢出,通过外包形式流向社会。比如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就可能产生外包。此外,大量的技能性、兴趣型教学内容,学校也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但从长远看,“双减”政策,必然意味着教育大纲的调整,这一部分市场不会持续很久。真正可持续的市场,是高中阶段的学科培训。“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范围限定在义务教育之内,高中阶段还是可以进行课外培训的。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与高中阶段的加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中国的教育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想在职场中有一个好的开始,必须要有高学历,要上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好初中,以此类推,就得上好小学、好幼儿园。一方面,那些资质不那么好的学生,借助金钱投入,超过了资质更好的学生,这不公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军备竞赛中付出了太多,随着学习难度提升,多数人是不可能跟得上,这缺乏效率。更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拉平,教师流动制度、课后托管制度、分配优质高中名额到初中等一系列“双减”措施的深层逻辑。然后,待到高中阶段,学生天资展露,我们再投入精力与金钱去培训,既能提升教育系统的公平,也能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这就是“双减”的根本逻辑。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好,但高等教育却全球领先,正是因为负担是在高中阶段才加上的,其逻辑与当下的“双减”逻辑是一致的。那么高中阶段,在公平逻辑之下,就要让同龄人充分竞争;在效率逻辑之下,学生的天资已经充分展现,应该给资质好的学生以机会——哪怕他并没有上到一个好高中。这时学生年龄已经足够大,可以承受一定竞争压力了。这些逻辑都指向了市场化、社会化的校外辅导。没有任何理由阻碍一个18岁的孩子为了上大学而努力,校外培训就是市场提供救济,帮助学生努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高中阶段的社会培训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既能提升公平,也能提升效率。实际上,现在的“双减”政策也没有禁止高中阶段的课外辅导。考虑到现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负担减轻了,自然会在高中阶段补回来,所以,高中阶段的校外学科培训市场的规模会比现在更大。当然,获得高中培训市场并不容易,毕竟高中的内容更难,对辅导老师的要求更高,好的高中老师都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优质高中的数学老师对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在书本上第几页,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高中学科培训不但要求从业人员自身具备一定的素质,也要求他们多年深耕在某一科目,以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教培市场现象有望得到改善。毫无疑问的是,将职业教育提升至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已经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但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课程与经济发展有些脱离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与实际使用相对脱节的情况还没有根除。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创新,紧密结合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形成职业人才培养和实际需要的良性循环。大公司未来可考虑与教辅机构合作,加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unsplash中国的职业教育同时存在“准备过度”与“准备不足”的问题。通常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各科都学习,做充分的准备,但初级岗位的去技能化,进入工作后,实际用得到的非常少。这是准备过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中,专业化、高技术化趋势又非常明显,都要求更深、更宽的知识。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在上升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知识与技能的不足。这一点,职业教育无能为力。这是准备不足。所以,职业教育应该是伴随就业的整个过程,既然初级岗位不需要技能,那么就不妨在短期的基础课程后让年轻人先就业。在其职业上升过程中,年轻人应该随时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这就是强调校企结合的原因。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要腾出手来做教育,这本身就很难。那么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外包与市场机构合作。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会呈现出更大程度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这也是教育培训机构未来的转型机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直都在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促进工作,提供大量补贴,并颁发技能证书。除了电工、钳工这类特种技能外,像插花、烹饪、茶艺这类日常生活都能用到的技能,也在促进与补贴的范围内。在疫情中,很多省份都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覆盖范围。相对来说,这些技能的培训难度不高,转向这一部分市场,很多培训机构可以暂缓一时之困,也可以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当然,对一些有流量、有品牌的教培企业而言,利用已经具备的这些优势,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也是一个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培行业的巨头“猿辅导”,据近日媒体报道,它正在进入羽绒服行业,并入局B端教育市场。在教培机构备受冲击的情况之下,相关企业不能坐以待毙,更是要积极转变思维,从社会大趋势中,去找到更加长远且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从业人员,最迫切的是求职,可以顺着社会趋势的方向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比如高中培训、职业培训,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那些有能力、有资金的从业人员来说,行业的巨大震荡,既是一个挑战,也蕴藏巨大的机遇。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也许在未来的新格局中,自己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帮助解决行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评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