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
点赞
考研报名减少50万,硕士“含金量”下降了?
若读研带来的增收效应减弱,选择直接考公可能更具经济效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炉,总数为388万人,比去年减少了50万人。从教育部历年公布的数据看,2023年,国内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474万人的高点,此后两年出现了“二连跌”,而且,今年报名人数的降幅比去年更为明显。
(图/pexels)
尽管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以及降幅呈现扩大的趋势,但国内这些年来本科毕业生规模却在持续增加。同时,2024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刚刚下达新一批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点,这也表明2025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有所增加。然而,实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却在连年下降。与之相比,公务员考试却持续升温,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舆论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水平大学招收推免硕士生规模增加,但最具吸引力的招生指标可能因推免生比例增加而减少。对此观点,笔者认为有待更深入地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结论。一方面,确实有很多高校和地区在扩大推免生规模,例如,2021年,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财政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提到上海要努力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另一方面,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
(图/pexels)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硕士,许多招生单位将推免生向学术硕士倾斜,使得专业硕士项目成为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的主力,而专业硕士通常学费相对更高、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相对更低,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报考意愿。上述三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推免生规模增加是否导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下降,需进一步验证。
其二,2025年,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考试改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这可能会加大一些学校的考试难度,令考生望而却步。对此,笔者认为,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也可能会降低一些学校的考试难度,吸引更多考生。比如,有的高校宣布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后,迅速在小红书引发热议。有考生表示,原先的专业自命题试卷中包含数学题,而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中没有,这激发了他们备战的信心。由此可见,仅凭这一变化难以断定其对报考学生规模的具体影响。
其三,国内读研毕业难,一些国外硕士项目更“水”。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因为,国外的硕士项目近年来也在扩招,且相较于国内硕士而言,国外一些硕士项目入学考试难度较低、学制较短、毕业要求也相对简单。再者,国内许多家庭具备支付出国读硕士的经济能力,这使得部分考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硕士项目。若真如此,国内硕士研究生项目则更需坚持高标准,保持考试门槛,保证毕业生的质量,避免因报考人数下降而降低要求。
(图/pexels)
最后,硕士学历含金量下降。从2013年起至今,笔者一直为研究生规模扩招摇旗呐喊,因为笔者长期跟踪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即读研能够为自身带来的收入增加比率)在不断提高。然而,使用高质量的全国入户调查数据以及测算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国际通行工具后,笔者发现,2022年,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研究生学历的增收效应不如以往。
这也就能解释去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首次下降的现象。“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研究生教育个人收益率的下降,潜在考生逐渐意识到,若读研带来的增收效应减弱,相较于花两三年时间攻读硕士学位,选择直接考公可能更具经济效益。这也能够解释考公持续升温,而考研却持续降温的现象。
(图/pexels)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硕士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即研究生教育个人收益率的下降,是连续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下降的主因。若硕士研究生学历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增收效应,那么考研自然会迎来复热。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作者
李锋亮
编辑
杜玮 马晓轶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考研
硕士
本文作者
MORE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
推荐阅读
生活
价格一样,女款羽绒服充绒量比男款少?
26点赞·0评论
商业
原创
关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艺术计划崇明启幕
19点赞·0评论
生活
睡觉的时候,蟑螂会爬进你的耳朵吗?
11点赞·0评论
生活
楼下打的“桶装水”,不要随便喝
37点赞·0评论
社会
琼瑶的终身浪漫与浪漫的现世消亡
23点赞·0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查看更多文章
关于我们
杂志订阅
商务合作
公司公告
加入新周刊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许可证
粤ICP备161133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681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