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社畜博物馆在北京706青年空间开幕,展期近1个月。博物馆创办人冯亮称,希望通过展览“寻找脱畜的方法”。图为冯亮饰演的戴着面具的程序员猝死的场景。/ 冯亮
互联网碎片式“毒鸡汤”层出不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稍不努力你就会被时代抛弃”“你以为的稳定正在毁掉你”……类似“20岁实现财富自由”的成功故事、底层逆袭的传奇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让你不能也不敢正视自己的平庸与普通。心理学家罗洛·梅说,焦虑根本上是你想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迫切感。这种迫切感带来的焦虑有对成功的向往,也有与周遭成功人士对比后的意难平。焦虑往往是自己一点点叠加出来的。如果不懂得松紧有度,弦最终会断。焦虑,是人们在紧绷时代的强烈共鸣。在这场多层次、全方位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全社会都在投入巨大的成本抢夺有限资源,使得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还没出生就卷入了竞争,看似荒诞不经,但它却真实发生。备孕时算好了预产期,就算提前剖腹产也要让孩子在9月1日之前出生,未来可以提早站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还没来得及领会什么是友谊,孩子先学会与同龄人作对比。几乎所有的女孩都学乐器,你学钢琴,我学弦乐,你学西洋乐,我学民乐。几乎所有的男孩都学编程、学围棋,见面一开口就是比段位、比参赛成绩。迈克尔·沃尔夫2010年出版的摄影集《东京压缩》(Tokyo Compression),展现了大都市地铁里上班族被严重挤压的窒息感,映射社会高压的现状。
前有海淀妈妈给孩子“打鸡血”,后有顺义妈妈的贵族式育儿。几乎每个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教育竞争,家长们盯着为数不多的名校,瞄着别人家的孩子,还要腾出手送自家孩子在各种培训机构中辗转,生怕孩子比别人少学一点。烧钱耗费精力也在所不惜,因为进入名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占有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拿到了未来进入社会前排的入场券。反观职场,要求从“人均985”升至“人均985硕士”,一条学历和学校鄙视链或明或暗地浮现出来。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的新闻令人咋舌,清华、北大甚至美国藤校的毕业生应聘街道办,某银行招聘笔试题难度堪称“院士级”。即使顺利进入职场,心里的弦也时刻绷紧:上升通道狭窄,为了能够向上流动,自愿接受“996”“007”,最终沦为“奋斗×”。此前某互联网公司就让员工自愿签署《奋斗者自愿申请书》,自愿进行非指令加班,做公司奋斗者——紧绷社会下,从来不缺“奋斗×”,资本只不过利用了这一点,并将其光明正大化而已。迈克尔·沃尔夫摄影集《东京压缩》(Tokyo Compression)
近几年,网络上充满了对“35岁”的恶意,诸如“职场上那些35岁的中年人都去了哪”“35岁以后只能去卖保险了吗”等质问,贩卖年龄焦虑和性别焦虑的舆论无处不在。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家热烈讨论着哪些职业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职业上的压迫感让人们不断透支着自己去追赶每一波浪潮,最好能够立上潮头,且比别人站得更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社会都被卷入一条狭窄的赛道,你追我赶。现实是,卷入这场“军备竞赛”里的人,只有少数能够成为赢家,成为世俗眼光中的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付出了高成本,但最终只能平平无奇。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表达诉求也许可以成为改变的开始。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提到,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能顺遂自己的心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追求成功是一种社会潜意识,它本身并没有错,但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事事遂人愿的坦途。无论是财富论中的“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还是天才观中的“1∶9比例”(天才与普通人的比例大致为1∶9),早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平庸并不可耻,偶尔放过自己也没那么糟糕。迈克尔·沃尔夫摄影集《东京压缩》(Tokyo Compression)
“哪一刻,你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知乎上的灵魂发问戳中了太多人的痛点。在一个紧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从各种途径学到如何成功,但几乎很少被教育要接受平庸。对多数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今年,豆瓣上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达到了近11万名组员,他们毕业于名校,在组群内分享自己的“失败”故事,抱团取暖,讨论如何脱离困境。他们口中的“失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事无成,而是在所谓“成功”参照之下形成的心理落差。名校毕业生大多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功利性的教育告诉他们考上名校就意味着成功。但人生远远不止于此,而他们也几乎没有被教授过如何战胜社会赋予的失意。事实上,大多数成年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工作与生活,但拼尽全力之后,依旧只能过着普通而平凡的人生。“我见过北京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这类充满文艺范儿的奋斗经开始从朋友圈中悄悄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人生就是三个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的另一种真理。迈克尔·沃尔夫摄影集《东京压缩》(Tokyo Compression)
接受平庸,并不意味着甘愿低人一等,而是学会不攀比,不受唯一既定成功标准的桎梏,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屡屡登上热搜的“打工人”梗就是当代年轻人一面向成功学发起挑战,一面以自嘲的方式接受自己的平庸。打工人,与之前流行的“搬砖”“社畜”都指向工薪族。只不过,“打工人”带着一股返璞归真的自嘲气息,不像“社畜”那般直戳心窝,也不像“搬砖”那样低声下气,所以它生出了一种分外不同的生命力,消极的感觉也没有那么强烈了。追溯起来,“打工”一词是改革开放初期才从香港传入内地的,很长时间内,白领们决不会给自己贴上打工人的标签。当下,被世界牵着跑的鸡血青年们,终于看清了真相:无论是高管还是前台、工程师还是销售,其实都是平凡的打工人。打工人梗爆红也并不突然,大家纷纷认领打工人的身份绝非偶然,这个流行词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重压的主动出击,以至于“朋友们,觉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等一系列金句和表情包横空出世。他们以自嘲的方式消解紧绷世界带来的焦躁情绪,通过对职场压力的集体释放,让身心得到平衡。朱德庸说:“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被商业稀释单一化了。这是一个只有人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与其执着于节节胜利,不如保持一个玩家思维,不是游戏人间,而是在每一个阶段找到属于自我的世界,来体验人生这座大型游戏带来的各种滋味。与接受平庸相比,洞悉现实的游戏规则后,真正与自己和解,在内心保留一块丰富的“自留地”,显然更能对抗社会所带来的焦虑。2020年5月29日,法国巴黎,民众聚坐在塞纳河畔晒太阳。(图 /IC)
身处紧绷社会的成年人都有着诸多不易,偶尔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多观照自己内心其他的部分,并将其充盈起来,慢慢地学着与自己和解,最终与这个世界和解。
汪曾祺就用他的文字告诉人们,人间值得:“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文字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他游四方、品美食、广交友,所见所闻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这是因为他觉得“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所以每一个人、每一餐饭、每一株花、每一处草木、每一地,他都爱,他的内心变得充盈而丰满。如此,人才更容易保持豁达和自信的心境,活得幽默、勇敢,才能更好地直面人生困局,重新上路。
评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