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屌丝”一词以非常荒诞的方式进入到主流的话语体系。什么是“屌丝”?“屌丝”就是人体隐私处的毛物。从社会阶层而言,“屌丝”指向财富贫乏及底层边缘人群,但也不尽然,很多财富拥有者,比如骑狗的首富之子也以自诩屌丝为乐。
曾经有一个网络剧《屌丝男士》风靡一时——没有任何知识营养的调侃是最大卖点,对困乏和残疾的嘲讽变得公式化。千百年来的汉语言体系,与人体隐私有关的词汇大多隐晦而含有贬义。
屌丝承载着非常复杂且语义模糊的对象体,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是,屌丝文化形成了商业文化形态,构成语言和视觉暴力,“得屌丝者得天下”是这些人的口头禅,很多人甚至认为它是“互联网精神”的同义词。
更致命的是,对屌丝及屌丝文化的质疑,在今日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这一反对,会被定义为“精英式的挑衅和傲慢”。
“屌丝文化”是一场心态及叙事危机。
我们如何定义“屌丝”?
有一次在北京打车,从西山饭店到中央台的梅地亚。80后司机小张开着一辆老爸退休后传下来的出租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司机的儿子会开车。”小张说,一家人开车挣到的钱全款买了两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父母住,“靠,有‘神马’存款。都填在房子和车子里了。我每月赚这点,得养活两老和我自己,每月光光,就一屌丝。”
由此,我总结了一套公式来测算“屌丝值”。
重度屌丝:没有财产性收入、银行贷款为零。
中度屌丝:财产性收入与职务性收入的比例低于1/5,银行负债与个人资产的比例低于1/5。
轻度屌丝:财产性收入与职务性收入的比例低于2/5,银行负债与个人资产的比例低于2/5。
屌丝的标准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而在于两个指标:第一,屌丝只有职务性收入,甚少财产性收入;第二,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
司机老张,开了三十年车赚到的钱都买了房,房子自住,不产生租金收入。如果按揭购房,出两成首付,可以买两到三套同等面积的房子,这一部分的增值就不得了,一套自己住,另外的出租,几年下来,钱就套出来了。
当货币的杠杆效应被激活之后,一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就会逐渐提高,而这一比例正是告别屌丝、从工薪阶层向中产阶层递进的台阶。一个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与职务性收入各占一半之时,财务自由的曙光便可能出现了,而当前者占到绝大比例之后,你就会摆脱对职业的依赖,越来越自信,开始考虑如何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种从工薪阶层向中产阶层深化的过程,被屌丝心态扼杀了。三十多年的经济繁荣,造就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也造成贫富悬殊,以及对机会平等的无能为力心态。这就是屌丝心态的根源,它既是荒诞的真实,又是真实的荒诞。
互联网时代有一句流行语:“得屌丝者得天下。”降低身段,讨好拉拢,投其所好,与之共舞,似乎是互联网制胜的第一要义。正是这样的氛围,中国互联网出现了极度活泼的低级狂欢景象,屌丝经济大行其道。
2015年,“吴晓波频道”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就是反屌丝和反对屌丝经济。
我的微信公众号涨粉很快,但早期是乌合之众,什么人都有,大家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彼此是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茫然地跑到一起,这个社群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公号到第300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开始定义粉丝社群的价值观。其中第四点是,我们明确地“反对屌丝经济”。
写这句话的时候好纠结,我的团队跟我说,吴老师能不能不要写这句话,写这句话会得罪一堆人。但我还是坚持写上去,中国要向上走,中国不能变成一个“下流社会”,所以我们要反对屌丝经济。屌丝不是一贫如洗,而是甘愿堕落在社会的下层和边缘。
我们要反抗的是屌丝心态。屌丝是一个时代病,我们每个人概莫能外,但是,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它。同时,我们要反抗“屌丝”这个词汇。“屌丝”的叙事主流化,已经与年轻无关,与财富无关,甚至与阶层无关,反讽的意味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
人一定要往上走,要有阳光的一面。我们的态度表明以后,每天有五六百人取消我们的关注,但是每天又有两千多人增加关注。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时,社群才真正存在。
2015年10月,瑞信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有成熟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有8亿人,其中6亿人是屌丝,另外2亿人中的一大半属于中产阶级。这些人在最近几年渐渐成为中国主流消费人群。2016年将是新中产消费的元年。
中产经济与屌丝经济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有三条:第一,这一拨是理性消费者。第二,他比较相信品质,不太相信物美价廉。第三,圈层化。
2015年2月,我带着蓝狮子20位高管飞到日本冲绳岛开年会,他们在免税商场疯狂购物。这批高管出生于1982年到1991年之间,工资收入在二十多万到七八十万,属于中国80后的中产阶级。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后来听说,日本电饭煲有特殊材质,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2000元人民币,具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
屌丝消费者一进店第一句话是问:“这个东西打几折?”中产消费者不一定特别有钱,当然也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不过他们更是“性能偏好者”,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而是更看重口碑。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批理性的、愿意为高性能产品埋单的中产阶级。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是消费升级的转折点。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