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某电商网站最近要办一个降价大狂欢,紧握鼠标的你坐在电脑前,心潮澎湃,摩拳擦掌。
你在某网店看中了一条黑色小礼裙。商品描述的关键词是:100%原单、真丝面料、手工蕾丝花边、施华洛世奇水晶镶钻……更漂亮的是它的价格,降到了原来的一半。你掐准半夜12点下单,幻想自己是《蒂凡尼的早餐》里穿着小黑裙的奥黛丽·赫本,楚楚动人。
你收到了包裹,拆开后傻了眼。成人款变成儿童款,蕾丝像蚊帐,水晶像塑料水钻,明明裙子是黑色的,看上去却脏兮兮。你找客服投诉,客服半小时后回复:“亲,由于电脑显示问题,不能保证图片和实物完全无色差。”什么?黑色还有色差?
更焦心的是裙子的面料,说好是真丝,摸起来却有强烈的化纤感。你再次联系客服,一个小时后得到回复:“我们的产品描述是‘丝绸’,不是‘真丝’,这么便宜,怎么可能是真丝呢?”
你无奈,打算凑合着穿,却发现背后的拉链是坏的。然而,你已经剪掉了标签,无法退货。好不容易卖家同意退货,登录退货平台却花了两个多小时,你最终选择放弃。
世界上出现了网购,从此就出现了“剁手党”。“买买买”是他们的格言,“打折季”是他们的战场。一年365天,有打折就是晴天。他们每日勤勤恳恳地“种草”又“拔草”,目标只有一个:花最少的钱,买到看似最好的货。
所以你知道,过了花钱盛会“双十一”,“剁手党”的节日才真正开始:“双十二”、圣诞打折季、“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春季上新前的Final Sales……更别提去年除了天猫的“双十一狂欢节”,还有苏宁的“平京战役”、京东的“爽购十一天”。电商大战火力十足,分分钟准备抢劫你的荷包。
于是,你在“全场半价”、“满500减100”、“满88包邮”等眼花缭乱的促销轰炸下刷爆了银行卡,为抢到微不足道的便宜而沾沾自喜。但很快,你就苦恼买来的衣服尺码太大、鞋子脱胶磨脚、包包色差明显。你一次次地在商品评论区上演“奇葩买家秀”,最后被卖家怀疑是“同行派来的猴子”。
网购水太深,下单需谨慎。2014年,江苏“8·29”制售假冒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案曾轰动一时。犯罪嫌疑人开设的化妆品专卖网店中,一支香奈儿口红仅卖19元,而正品市场售价为310元,网店售价不足正品价格的十分之一,却挡不住向往低价的消费者纷纷上当。
微博上也有网友爆料,自己入手了一款很火的“Lush星空入浴剂”,商家宣称把这个放进浴缸后,“泡澡的水会呈现星空一样的效果,色彩斑斓,特别炫酷”。但她发现,水根本没有变成星空状,而是变成一浴缸的葡萄味芬达果汁。
明明想买玫瑰花凉鞋扮太子妃,买回来穿成隔壁的村姑;明明想买翻领披风当梅长苏,买回来穿成街头魔术表演家;明明想买西装当霸道总裁何以琛,买回来穿成城乡结合部发廊总监。买家秀和卖家秀,你永远是前者。
根据《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2015年的“双十一”全网当天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与2014年同期的805.11亿相比,同比增长52.70%,产生6.78亿个包裹,其中天猫更以超过912亿元的成交额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狂欢的外表之下,是数字游戏的价格浮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退货。连马云都说:“25 块钱就想买一个劳力士手表,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你自己太贪。”网络上流传着以《当买家秀遇上卖家秀》、《买家秀:治疗购物欲的良药》、《世界上最心疼的距离,是卖家秀与买家秀的距离》为标题的帖子,篇篇代表你的心声。
低价是网购中最大的杀手锏。你问一个忠实的“剁手党”,为什么明知是假货仍去购买?他会告诉你:便宜——同样一款NIKE篮球鞋,商店卖1250元,网上只需185元,穿坏了再买一双便宜的就是了。
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里描写了现代人的这种捡便宜心理:“我们往往根本顾不来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
面对一样打折的物品,你不是思考“我现在需要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而是思考“在搞促销活动耶,多买多划算啊”、“这个东西真便宜”。长此以往的结果便是:你用低廉的价格,买低廉的商品,过低廉的生活,久而久之,潜意识里,你只配得上这样低廉的人生。
事实是,一个人使用的物品,往往定义了他的自我形象——你喝水时,用的是普通玻璃杯,还是巴卡莱特酒杯?更重要的问题是:你到底给了自己什么样的东西?你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少了有品质的买家秀,降价狂欢节终归只是属于卖家秀的一场狂欢。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