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初,一场由“浪姐3”引发的娱乐狂欢,给沉闷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了久违的甜蜜氛围。其中大部分甜蜜度,由“甜心教主”王心凌的一首《爱你》引发,不少80后、90后在屏幕那头,借由熟悉的旋律想起了青春期的五味杂陈。
起初,人们理解这场意外狂欢的切入口是怀旧式的文艺复兴,以及“40岁为什么不可以甜”的女性独立主张。很快,铺天盖地的“王心凌男孩”开始占据话题热度,其中以某总裁粉号召员工打榜投票最为轰动。
某种程度上,这档以看见多元女性为主张的节目的确实现了让姐姐们翻红的机会,甚至在第三季跨越性地“破圈”,吸引了不少男性粉丝的关注。
不过,王心凌以及“浪姐”所带来的声量,当真如主流声音宣称的那样,是“多元选择的胜利”吗?
不老甜心
5月20日,“浪姐”第三季《乘风破浪》播出,按照往年节目的形式,一定有一个“浪姐”先爆红,只不过谁都没想到,那个人会是王心凌。
这也是节目组意料之外的,在第一集,比起其他姐姐们有大量互动、擦出火花的场景,王心凌的镜头只有一段入场采访和舞台表演。
可是,当年近40岁的王心凌穿着JK制服,表情娇俏地唱起那首18年前的代表作《爱你》时,守在屏幕前的观众几乎全都疯了。在之后的短短几天,王心凌成了大家上班摸鱼、饭后茶余的话题对象。
当年的MV大特写展现可爱无辜。
一身学院风的她,和18年前的MV里一模一样。扎得高高的马尾、斜刘海、扑闪扑闪的眼睛——无论是容貌、身材还是舞姿,年近不惑的王心凌都甜美依旧。
这种几乎一比一的复刻,让一种叫做“怀旧”的人类情感发作了。
仿佛时光穿梭一般,一首无忧无虑的甜歌,把80后、90后带回那个青春、懵懂、多愁善感甚至是情窦初开的2000年。并不是过去有多么好,而是当下的现实与苦恼,更加映衬了回到过去的美好。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薛凯琪或者其他翻唱了老歌的姐姐们,都不如1:1复刻的王心凌给大家带来的怀旧感那般强烈。
当全网陶醉在王心凌“40而甜”,强调40岁依然有“做甜心”的自由的时候,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做甜心,不仅意味着要保持甜心的舞台风格、唱腔、性格特质,更要保持年轻的、少女般的容貌。
观众惊叹:王心凌是不会变老的吗?
正如不少观众在弹幕里感慨的那样:“王心凌是不会老的吗?”换言之,当人们强调王心凌40岁还可以当甜心的时候,其另一重引申含义是——
无论岁月如何流过,王心凌必须拥有童颜。
特别是在娱乐圈,女明星最大的功课是经得起大众360度的容貌审视。果然,在王心凌走红后,不少女性博主开始分析起“王心凌的容貌”,一张抓拍的王心凌“整容垮脸”照片在网上流传。
至此,所谓多元审美、40岁也可以很甜的女性自由解放呼声突然变成一种讽刺。只要露出了一点老去的破绽,这个美丽的、泡泡般的宣言便宣告破碎。
不少娱乐号吹捧完王心凌便开始容貌审查。
抢占风头的“心凌男孩”
2003年,在王心凌出道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洋溢着对新时代的想象,消费社会欣欣向荣,一切充满可能,王心凌的出现,填补了市面上“甜美可爱”的空缺。
2004年,一首《爱你》风靡大街小巷。王心凌的娇小身材与甜美的歌词塑造了一种理想女友类型:喜欢在你的臂弯里胡闹,希望男友“情话多说一点”。这张专辑挤进了当时年度专辑畅销榜的第10名。
次年,王心凌发布了第二张专辑《Honey》,无论是曲风还是歌词内容,都和《爱你》有异曲同工之妙。出道第三年,王心凌成绩还不错,只不过似乎这便是一道分水岭了。
在2006年出演偶像剧《微笑Pasta》之后,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甜心”,如BY2组合一样的新甜心少女,而此时年纪上不占优势的王心凌处境尴尬,另一方面,更有力量的野蛮女友或者性感女性形象崛起,转型迫在眉睫。
王心凌并非不想转型,只不过每次都不太成功。从2006年到2012年,当蔡依林成为了亚洲的“热辣舞娘”,杨丞琳也从“邻家女孩”转型为“轻熟女性”的时候,王心凌也先后尝试过“性感辣妹”“熟女风格”等,但市场反响都很一般。
其间,王心凌的星途与人生都不太顺利,在几段烂桃花里备受伤害的她,面对前男友的侮辱与指控,甚至不得不出来澄清。
事实上,当近年来大众文化越来越肯定独立、自强的女性,当普遍的社会解放思潮鼓励女性活出自我的时候,她似乎找不到任何容身之处,另外,彼时唱片工业里的性感与热辣,也不适合她。
她本人是困惑的,她对甜心以外的角色感到别扭,在过往新专辑的采访中,每当记者问,“听说你这次的风格非常性感/伤感”,王心凌则喜欢回答:“其实这只是我的一面,我有很多面,等待你们挖掘。”
直到2018年,无心也无力再转型的王心凌干脆选择和解。“我不知道什么叫转型,我只知道我不能硬成为一个不是我自己的人,我觉得这才是本末倒置。”
和解的不只是事业,还有过往受过的伤害。
刚出道的时候,王心凌唱着失去初恋的心情——“喧闹的街,没发现我的泪,被遗忘在街角”,后面她又唱道“有一天也许我能把自己治好”。
事情真是这样的,治好自己后,她与过去情感和解的方式是“就让我陪他恋完这场爱,只求心花终于盛开,就没有别的期待”,对于“他把我当成傻子,每天都哄我上当一次”没有反思,更没有反抗。
兜兜转转,王心凌决定做回那个需要被保护的甜心。而这,正是传统异性恋婚恋观中最被渴望的形象,是“大女主”时代,男性最怀念的形象。
不过,很难说这种审美的复兴,是自然热度还是有意而为之。
有媒体指出,在“浪姐3”播出前的4月28日,一家名为“星筑未来”的文化宣传类公司发布了第一条微博。5月1日,王心凌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公开的签约艺人。
很巧,也不巧。
直到5月20日综艺《乘风破浪》播出,小红书、抖音两大平台迅速出现大量“老公看王心凌反应”的视频,至此,“王心凌男孩”的热度,几乎超越了王心凌本身,成了怀旧文化的主体、占据人们的视线。
此外,“王心凌男孩”作为新鲜话题被展开报道,而一则“王心凌总裁粉”以公司文件形式组织打榜投票的传闻让吃瓜群众上头,人们声称霸总粉丝拯救了芒果超媒,让其股价在一夜之间暴涨,不过,事后芒果超媒慌忙澄清:节目组并无打投环节。
据闻,芒果超媒股份在第一集播出短暂看涨,之后便一蹶不振。
人们同时发现,“心凌男孩”的霸总气质与痴汉可爱形象受到追捧,全然不见当年讨伐饭圈女孩时的群情激愤,而浪姐所提出的“看见不同女性”的主张几乎被淹没。
为何只有乘风破浪,没有姐姐?
第三季“浪姐”播出后,令不少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它的名字由《乘风破浪的姐姐》变为《乘风破浪》,“姐姐”去哪儿了?
回望第一季“浪姐”,它诞生于一股社会思潮,彼时,海清与姚晨等成熟女明星均在公众场合发声,道出了30+女性在职场上,特别是在演艺圈的机会缺失。
也正因此,2020年,芒果TV推出了“浪姐”第一季。它试图借女团选秀的外壳,展示一群30+女性的多元魅力。
节目里,姐姐们以一株兰花草作比,发出铿锵宣言:“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节目制作方也呼应“女性意识觉醒”,借着开场文案点明女性年龄焦虑——每个女人“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继而提出主张:即便30岁之后,女性依然有着多元可能。
不过,如此初衷并没能延续下去。很快,多姿多彩的姐姐舞台变成宫斗大观园,姐姐们的目标也不再是展现多元魅力。评委杜华说女团要“整齐划一”,不能有太突出的人,就连宁静本人,选队友的标准也成了“整齐漂亮”。
姐姐们的反叛,只是停留在在对年龄的对抗上。
到了第二季,“浪姐”的声量越来越小,人们发现,女明星们最受赞叹的,依然是美丽的外表、不走形的身材、“弹弹弹”的肌肤。节目的反叛最终只停留在对年龄的对抗上。
直到第三季,因为节目走红的王心凌干脆直接回应:“甜心奶奶”也没有什么不好!一生坚持做“甜心教主”当然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可要知道,当初主流排斥“傻白甜”,并不是闹着玩,也并非歧视,而是一种对经历的反思。
王心凌2018年专辑,回归甜心本色:《爱。心凌》
其实,在“浪姐1”播出的时候,就有网友在知乎发出疑问:《乘风破浪的姐姐》现场观众为什么全是女的?而且全是女性投票。也许一位男性观众的观点道出了根本原因:“我身边当初关注‘浪姐’的男性观众不在少数,后来都因为参与感太弱放弃了。”
终于,第三季,节目组用心良苦地删去“姐姐”二字,抹去了参与者和观众的“姐妹”关系,更便于男性观众参与,再加上王心凌的一首《爱你》,浪姐3”的主张几乎被覆盖了。
骨朵数据显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男性观众占比为36.24%,第二季为36.62%,第三季第一期一开播就增长到了40.8%。
失去了“姐姐”主张的“浪姐”还能立得住当初的招牌吗?
虽然这只是一档以娱乐为主的综艺节目,我们本不应对它苛求太多,但是一个从女性社会议题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并因此获得充分关注度的节目,最终又将话题引向保守的女性价值观,实在令人失望。
“浪姐1”播出时凭借不错口碑,在豆瓣留下了6.7分的评分;到了“浪姐2”豆瓣评分仅剩5.1分(且有刷分嫌疑)。这一季的“浪姐”,最终会得几分?
评论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