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某网红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成了《小猪佩奇》席卷社交平台的导火索。一时间,粉红猪小妹成了新的社交密码,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几个喜欢晒佩奇手表、佩奇玩偶的“佩奇粉”。
有人将小猪佩奇的走红解读为互联网营销精心策划的结果,也有人将其解读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自然变迁。“浙江在线”的“看天下”栏目就认为,小猪佩奇“将网络上分散的、隐藏的群体召唤和集结起来,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最终呈现出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
也有人说,小猪佩奇是年轻人创造的反抗密码。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就曾在文章中表示:“小猪佩奇是现象制造者们抛出的一个载体或幻象,他们以小猪佩奇为暗号集结,除了自娱自乐这个自身需求之外,还试图释放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准确无误地传递了他们对社会氛围的某种厌倦以及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渴望。”
韩浩月同时提到,在这场与佩奇有关的狂欢中,年轻人牢牢掌握着对自己所创造的流行话语的解释权,他们“通过创造含糊的、紊乱的、烟雾般迷离的价值体系,来为自己的话语权提供一种安全保障。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卡通所象征的简单、轻松以及自我、有秩序的环境下生活”。
这样看来,对小猪佩奇的追捧与恶搞,更像是一些年轻人抵御成人世界的一种方式。某种程度而言,小猪佩奇式的意外走红,同样可能发生在海绵宝宝、蜡笔小新、Bobby Hill、悲伤的青蛙Pepe、灰太狼等卡通人物身上,因为它们不过是为那些拒绝长大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多年前的S.H.E在歌中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在《不成熟的成年人生活》一书中,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布狄奈表示:“由于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烦恼、压力和不愉快,往往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人们自然会更喜欢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希望能保留一些孩子的特权。”然而,当“不想长大”的心理强烈到让一个人试图推迟进入成人世界,那么他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成人小孩”——Kidult。
现实世界中,最著名的“成人小孩”或许就是美国流行歌曲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市向北开车一小时,就可以看到杰克逊生前建造的人间乐园“永无乡”。曾经,杰克逊喜欢在“永无乡”的花园里听7个小矮人唱歌,看橡树上的小鸟雀跃,看美洲鸵和斑驴悠闲地觅食。在“永无乡”的童话玩偶室里有一台老式打字机,上面有一行未打完的字:“我们只想要圣诞节……”据说,杰克逊这个被心理医生判定“心理年龄退化到10岁左右的人”一生接受过12次整容,动手术最多的是鼻子,而他鼻子的形状则越来越像彼得·潘。
彼得·潘是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在出版于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人物,他是一个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多年后,心理学家丹·凯利借由这一人物提出“彼得·潘综合征”的概念,它指的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当时凯利只用这个词来指代男性,但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它同样可以指代女性,只是在男性身上更为常见。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身上最关键的特征,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他们厌恶承担责任,对重复的生活秩序容易厌倦,持续追求刺激,很难长时间停留在一段关系里。另外,他们通常认为有问题的是外界环境,是“这个社会”,因而很难意识到自己也需改变。
凯利曾表示,那些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和家庭塑造不无关系:这些人大多出生于中产或上流阶层,父母给予了比较丰富的物质,但没能给予相应的情感支持,缺乏管教和约束。父母关系表面和平,实则虚假,母亲承担了“为孩子牺牲”的角色。
凯利的总结,似乎已不能完全概括如今那些拥有成年人身体,心智却停留在孩童阶段的“巨婴”。有人认为,是这个少子化的社会延长了一些人“长大成人”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的日渐幼齿,让一些人觉得自己时刻都可以萌萌哒。
比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就指出:图像时代,新闻和广告定位在十岁孩子的水平。这使得“童年”不再有清晰边界的同时,也让年龄达到成年标准的人更难在心智上跨入成年。
然而这些都是外因。很多时候,那些抵触自然成长的人,不过是躲进自我的小天地里不肯出来。或许,你可以偶尔童心未泯,戴着佩奇手表、捧着佩奇玩偶行走于人群,以卖萌装嫩缓解生活压力。但当卖萌心态走向极端,将会成为你面对现实的障碍。
更何况,将小猪佩奇与社会人扯上关系,对真正天真无邪的孩童而言并不公平。看过这部动画的人都知道,《小猪佩奇》的故事充满阳光,有可贵的正向思想,没有暴力、黑暗、破碎与悲伤。所谓“腹黑”“歧视”“塑料姐妹情”,更多是成年人根据自身经验和喜好,一厢情愿的市侩解读。正如评论所言:小猪佩奇再社会,也不能毁掉孩子的童年,不能逾越规则和底线。
其实,很多孩子正是通过《小猪佩奇》学会了原谅、宽容、谦让与爱。而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心智成熟的人,或许也永远不会拒绝成长。因为一个真正可爱的人,并不是时刻把自己伪装成贪玩宝宝,而是在经过世事浸染后,依旧能保持如孩童般的直率、单纯、真诚、善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