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鸣(化名),广州某证券公司债券交易员。)
美剧中的交易员形象,即便算不上大奸大恶,大多数也不算是什么好人。他们敏感、贪婪、冷酷,操纵内幕,这种几乎一成不变的“魔鬼交易员”形象,迎合了现实中人们对于这一群体的想象。
29岁的债券交易员谢鸣,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确计算“今天又要还多少钱”。这位任职于广州某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门的年轻人,带领着一个6人团队,负责为公司“买卖债券,投资赚钱”。
算出来了,今天要为公司还三个亿,然后就是制定借钱的计划——向谁借,分别借多少,多少利息合适,借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这些问题解决后,就是由交易员与各大机构联系,每一次QQ闪动,或许都是对方应允的“三个亿没问题”,剩下的就是谈定进一步细节和落实了。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另一套专业术语来表述:计算头寸缺口—制定融资计划—市场询价—完成交割。
瞬息万变的市场,让谢鸣养成了敏锐而善变的交易策略:去年6月“钱荒”时,就多配置点还款期限长的借款,今年资本市场宽松时,就多借点明天就还的。
借钱还钱的戏码虽然每天都出现在谢鸣的团队里,但毕竟只是赚钱的配套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债券投资经理的谢鸣,要在广阔的债券市场里寻找到那些最能赚钱的债券,然后买入、持有、卖出、再买入、再卖出……
机构大小不同,交易部门所拥有的自主资金量也大不一样,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债券交易部门,一个人可能就管理着千万到百亿不等的资金量。由于交易金额的巨大,每一位交易员对于数字都及其敏感,“一个0.01的利率之别,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万的盈亏”。
与普通股民买卖股票不同,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买卖并不实行点击成交的方式,它需要一对一的私下询价。比如有一只10亿的债券,市场上可能只有十多个潜在的投资者,出于保密性和巨额资金,双方会私下接触洽谈。
除了具体的交易之外,谢鸣还要看各种研究报告,为的就是做好投资决策。有时,一些研究报告会让谢鸣一时摸不着半点头脑。曾经有一篇报告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太阳黑子的变动,影响了植物生长周期,又依次对农作物、猪饲料、猪肉价、CPI指数产生连锁影响,最后将影响到债券市场的走势。
然而,在谢鸣看来,交易员群体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有些交易员面前,是三四个不停闪动的电脑屏幕,很是炫酷;汇集了各地交易员的QQ群里,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大喊“跪求借钱”,后面跟着的是一个龇牙咧嘴的表情;他们并不总是西装革履,有的交易员可能一年都不需要打一次领带。
摸爬滚打数年后,谢鸣对交易员这个行当有了更多的了解:全国的金融交易员加起来才一万多人,圈子不大,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江湖,提起哪家机构,哪位交易员,大家基本上都了解。在江湖上混,人品很重要,在这个讲求信用的市场上,谢鸣也看到了一些丑陋面——一个做债券销售的朋友,今天卖一个债,找到了一些投资者,达成口头承诺,等到要真正投标的时候,对方却突然反悔了,原因可能是短期市场波动,也可能是其他不明原因。
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交易员,在获得高薪收入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完不成考核指标,或者资金链不能续上产生的“爆仓”,随时都可能成为被炒鱿鱼的原因。
谢鸣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之一,就是看美剧。“就追了几部,不算太多。”这位工作中手握成千上万资金的交易员,看美剧的偏好也与他的工作有几分相似——“偏向于情节紧张刺激的。”
至于美剧中不时出现的魔鬼交易员形象,谢鸣笑称这不符合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为了通过制造冲突来推动剧情,美剧里的交易员几乎个个面目可憎,让人咬牙切齿,“完全是坐在牌桌上你赢我输的游戏,现实中的交易员可不会这样”。
美剧中的交易员
2000年11月开播的《欲望华尔街》,是为数不多聚焦于金融交易员的美剧。
这部曾在央视和上海电视台短暂播放过的美剧,让当时的人们得以一窥美国年轻一代金融精英的日常细节,他们工作努力,不惧商战,追求个人生活品质,但同样少不了各种“腹黑”:剧中克里斯在谢尔曼的姐姐吉莉安的怂恿下,违反公司规定,私自交易对冲基金,谢尔曼想请戴维克说服克里斯停止违规操作,却反被戴维克利用,强行逼迫克里斯离开了公司;剧中英俊帅气的男主角杰克看到同事在某只股票上的判断失误时,陷入了良心与利益的挣扎之中——应该帮一把,还是严守秘密?
工作、生活、金钱、权力、危机、等级、爱和性,是这些金融精英每天不变的话题。欲望的燃烧,权力的诱惑,危机的潜伏,贪婪与恐惧,严谨和放纵,神话般的一朝致富、噩梦般的倾家荡产,巨额资本的瞬间转移……要过好这种过山车式的“风暴生活”,没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简直不敢想象。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