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就是脚后跟,摩肩接踵指人挤人,后面的人的脚趾头都挨上前面的人的脚后跟了。踵有时也当动词用,有追逐、追随和继承的意思。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来自希腊神话,全身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只有脚跟这个致命弱点,后来他果然因此而死。
道家练功重视呼吸吐纳,有两种特殊呼吸状态,一是胎息,一是踵息。胎息指呼吸绵长、微弱,羽毛覆盖鼻孔都不会颤动,如同复归胎儿在子宫中没有呼吸的状态。踵息,《庄子·大宗师》里说古代修道之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也就是说,修道之人呼吸时气息深沉,可以直达脚后跟,而一般人呼吸靠的是喉咙,气只能到达肺,即为肺呼吸。“息”指呼和吸之间的停顿。呼吸绵长深远,说明体内经络、血脉通畅。而病态的人要么呼吸短促,上气不接下气,要么打鼾憋气,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呼吸暂停严重的会造成血压升高、心脏骤停。
我们常说的“动作”,动是动脚,脚后跟发力,通过跟腱把力气传导到全身——繁体字的动是動,和踵类似;作是动手,五指乍开做事,作业、作坊、作家都是动手。江湖乱战,废人武功的方法就是挑断脚筋,这样人的腿脚没有支撑,无从发力,人也就废了。
按中医理论,足跟的肌腱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据《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因此中医治疗脚后跟的问题,一般从调整肾和膀胱功能入手。
从保健养生的角度来讲,人一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着地,适当受力活动。这样踵的力与气通过经脉和经筋传导,能有效振奋肾和膀胱的功能,否则会导致相关脏腑的功能衰退。我反对穿高跟鞋,原因就是它把本该承重受力的踵夹起来,变成脚趾和前脚掌受力。短时间无所谓,时间长了脚趾会变形,身心也会受到不良影响。踮起脚跟,站在脚尖上够东西的样子叫“企”,企图、企划、企望、企盼都是这个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讽刺时人不珍惜生命:“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所以说现在的人焦虑、浮躁、急赤白脸的精神状态都和这个站立、行走姿态有关。穿上高跟鞋,前凸后翘,是好看了,但是养了别人的眼,自己落一身病,何苦呢?
临床上常见的踵病是足跟干裂,我见过一位患者每天除了抹油,还得用保鲜膜裹着脚后跟。足跟干裂、脱屑虽然不是大毛病,但预示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中医认为多因精血不足,也有燥血瘀阻的缘故。阴虚者可以服用一些滋补肾阴的药物或食物,比如六味地黄丸系列,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严重的可以服用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补。内有干血的患者,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中成药,比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胶囊等。很多患者本来是治疗其他重病,但在治疗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自己干燥的脚开始变得有汗、湿润、出脚气,脚后跟也变得滋润,死皮脱去新皮生出,这其实是瘀血化开、精血充盈的外在表现。
很多人苦于脚后跟疼,西医一般都说是骨刺,配止痛药,严重的就打封闭。中医认为足跟痛一般好发于中老年人,与内在肾精、气血衰弱有关,就如同车轮胎没气了,车轮着地、磨损,自然会出现疼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喜转之,踵下痛。”所以中医用补益肾气的方法治疗足跟痛,一般选用偏热性的金贵肾气丸、桂附八味丸、健步虎潜丸和大小活络丹。针刺、艾灸肾经和膀胱经的穴位能快速缓解足跟痛,一般选用大钟穴、水泉穴、太溪穴和上关穴。另外用纱布包一些艾叶、草红花垫在鞋里,平时走路用脚后跟踩上也能缓解足跟的疼痛。一般说来,经过中医治疗后足跟疼痛消失的人再去照片子,会发现那个骨刺还在。可见疼痛不是器质性的问题。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