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件都是快乐的源泉。
大学生几乎人人会写诗、爱读诗,那个时代有海子、顾城、西川、北岛,青年们有梦、有热血、有奋斗的力量。
第一次去市里,住宾馆,小小年纪竟然兴奋得失眠。
红领巾。
想说是《动物世界》和《东方时空》的开头曲,但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是九十年代的事了。
在黑白电视机上看《渴望》,信号不好还得把天线调一调。
那时还没长大,父母算年轻,外公外婆及爷爷奶奶都在,一切都算亲切。不像九十年代了,略微懂事后发现了人大了后不可避免的烦恼。
大白兔奶糖。
哭着送小学老师换班。现在想来真神经病。
小孩子的玩具很少,好吃的很少,健康和快乐很多。工地的一堆沙子能让整个家属院的孩子得到满足,大家各取所需,比现在的儿童乐园欢乐。
不用担心PM2.5,不用担心吃的都有毒,不用担心房价。
自由、浪漫,一切都显得那么有希望,人人生活有目标,孩子出门不怕走丢和被带走。
出生于八十年代末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的物价,2毛钱买个本子,经常会叫妈妈给5毛,剩下的3毛就可以买零食!现在,估计地上有5毛钱,大家都不想捡了!
物质匮乏但还是感觉很幸福,爸妈每天都很有奔头的样子,不像我们现在这么颓。
传某领导人病危,需要小学生的脑浆才能救命。马上就要到我们学校来抓小孩抽脑浆了。吓得我都不敢去上学。老师似乎也不知真假,也没个辟谣的。
海子卧轨自杀。
自己在家里玩过家家。
儿时放学,回家的路,柳树成群,洒满夕阳。
夏天回乡下看外婆,晚上等绿皮车回城,乡村车站油亮的木栅和对面山谷飞来的萤火虫。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小霸王学习机!虽然一直当做游戏机在用……
邻里间互爱,人际少了隔阂,不富裕却充满人情。
创业的年代,青山绿水,饭刚好吃饱,取老婆很便宜,谈恋爱是手拉手逛街,不开房。情书满天飞。室友教我打飞机。
没啥大事……哦,有个李宁吧。
偷菜。
男女同学走一起都会被旁边人评论和羞羞耶~
大家都很穷。没有富二代。
可能是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因钢琴弹不好而跪在自己家门口抽泣。也可能是自己在家里读《皮皮鲁与鲁西西》。
过年,和家人一起,在冰景前照相。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袄。孩子手里拿着糖葫芦。
夜半街头寥寥数辆陈旧的出租车。
糖票,粮票,油票……各种票。
流行的大卷发型。
迪斯科、方便面头、自行车、收音机。
诗人和喇叭裤。
被跳跳糖广告洗脑后,真的在小卖部看到了跳跳糖,那激动的瞬间!
大辫子,西装,满街自行车,公交都是电车,拍照时候还不会V手势。
属于青年人的黄金时代,一切百废待兴,一切都有希望,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现在能一下想起来的好像都是电视里的东西:正大剧场的《侠胆雄狮》,《加里森敢死队》,《小龙人》……
去商场买东西,发票被夹子夹住,在头顶飞来飞去!
老师总说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
家里买了个大彩电还是洗衣机的,感觉好嗨!
那个时代的一切都是有性格的,不是那么光鲜整洁,却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谁没觉得比谁了不起,却谁都觉得自己不得了,生活是有悬念的,未来我们知道奋斗就有可能。
爸妈允许周六晚上可看两部录像带,那时都租香港的武侠连续剧,表哥表妹都会来家里一起看,看完晚上九十点钟一起走去外头路口吃一碗馄饨配梅干菜大饼。
太小了,没什么实际记忆,第一次在广州能看到香港电视,播的《机器猫》,他们叫“小叮当”,然后就彻底迷上了日本动画。
思想淳朴,那会儿很少有网络,上学的时光真的很美好,真心交了很多朋友,学了一些喜欢的东西,大家更多的是交流和沟通。
街道还是比较空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
我爹是个诗人,我娘很爱他。
那时候的日本动画片是日语配音和中文配音同时播的,乱七八糟,但是很吸引我啊!没有想到10多年后我真的就会日语了,但是再看那时候的动画片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了。
放学后一群小伙伴迎着夕阳的回家路上!
小学课桌上的“三八线”。
小时候掉进臭水沟都没被淹死或中毒,现在的环保局长竟然不敢到大河里游泳。
坐在自行车筐里,爸爸带着我。
路不宽,车很少,骑自行车到处玩,住的地方周围都是树,集邮,每天盼订阅的杂志。
说不上来的电影的颜色。
四岁那年,吵着要喝玻璃瓶装牛奶,外婆没给买,因为口袋紧巴,喝牛奶是奢侈的。
1984年1月31日我出生了,哈哈哈!
那时我们年纪小,你爱唱歌我爱笑。
物价合理,百货公司购物,爱照哈哈镜,冰棍一角钱小豆的,骑车人走街串巷的凉糕,一角钱三个,孩子们都擦粉色宝宝霜,从海鸥洗发膏到苹果味道的洗发香波。
我出生于1988年,成长在一个小山村里,我对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唯一让我感觉到那个年代的印象就是看妈妈1989年暑假抱着一岁的我在天安门前拍的照片,那时候的天安门很平静。
自由恋爱,文艺青年能泡妞。
生存压力比现在小太多,虽然日子可能苦点,但衣食无忧,虽然科技落后,但无各种后顾之忧。
上学很近,房子不贵,伙伴很多,每天晚上都能一家三口坐在桌上吃饭。
社会阶层没有固化,人的选择有无限可能。
1984年国庆阅兵,觉得国家好强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老爸踩单车带我去吃早餐,然后我的脚被卡进单车轮子里面,后面换了摩托车,腿又被摩托车排气管的热气烫伤。疼痛的回忆啊~
东西都还能吃,瘦肉精还是个先进产品。
我妈爱拍照但技术一般,拿着胶片机要对很长时间的焦,每次都笑僵掉。看以前的照片总是带着黄调子,不免觉得以前的城市可能就是这个颜色吧,没有空调,夏天大太阳把一切都晒褪色。
玩着自制的火枪,写着各种明信片的学生时代。
只在八十年代生活了3年,没什么太多的印象。只是那时候好像小孩都是从垃圾桶捡来的。
放学回家还有时间去钓鱼。
美好、希望、憧憬、纯净、难忘、上进、进取、宝贵、情调、烂漫、有爱。
我小学毕业后,第一次坐火车从岳阳去深圳,走了两天一夜,好慢,现在高铁太方便了。当时在深圳看见满大街的人打地铺买股票,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带着恐龙特急克塞号的帽子,等待崩爆米花的老爷爷以及睡在幼儿园隔壁床的我的人生中的第一个女朋友。
民风淳朴,食品安全,贫富差距不大,物质虽然不丰富,但人们的内心比现在安宁和满足。
公捕公判大会人山人海,让我发懵;阳春三月大伙都在挖泥塘,干劲十足;莫名疯狂跳迪斯科;大家都在唱信天游、迟志强的《十不该》、《便衣警察》主题曲,看《射雕英雄传》、《十三太保》等TVB电视剧;换牙时长夹了,牙医竟然把我的新牙拔了;那时天很高、很蓝,空气清新,水质很好。
生病时觉得水果罐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有的是很多石库门和老房子,傍晚时分,最好听的就是家家户户唤儿归家吃饭的叫喊。
那是一个青年人觉得世界可以改变的时代。
集体看春晚的时候好开心。
北京只有两条地铁,人很少,坐二号线转一圈看每站的灯形状都不同。
孩子们不用家长接送,结伴上下学。不用担心被攀比困扰,不用为了选班长送礼。不用挑灯夜读,伴着太阳落山,和同学们跳房子……
全班一起去春游,背着黄挎包,里面塞的是面包和桔子汽水,吹着柳哨,走在早晨洒满阳光的路上,路边是高大白杨树,红领巾在胸前飘。
夜晚一片漆黑,安安分分地睡觉。无忧无虑。
物价低,幸福指数高。小学早上5点起来去吃早餐,3毛钱一碗面,1毛钱4个油货,还有1毛钱零花买贴画弹珠。然后第一个到学校开教室门。特自豪!
放学后和一群小伙伴围观中央台的《大风车》,还有动画片《小蜜蜂》啥的;夏天穿无袖背心T恤加短裤,赤脚和一群伙伴盯着烈日穿梭在田野里;吃棒冰喝汽水;铁皮做的青蛙玩具,看我弟玩过。
冬天穿着红色棉袄站在雪里吃冰棍。
有童年,有打架,有暑假,有玩伴,有快乐。
八五年外公去香港给我带回一个随身听。
在教室里朗读《春天来了》。
帮忙家里脱粒,然后会得到一瓶底部有些许红豆的维他奶。
青山绿水小伙伴,在家听录音机里讲故事。
五好家庭,三好家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住平房!每日自家吃完晚饭就顺着邻居家一家一家吃过去。邻居每次都会问我吃了么!我每次都回答没吃,然后吃一顿!
一周难得吃回肉。
深蓝色料子衣服。
离婚的人还不多。
没有空调的夏天,和小伙伴们疯玩了一下午回家吃晚饭然后看《圣斗士星矢》。
麦丽素巧克力和国货商店,爷爷奶奶牵着我的手去买好吃的或者生日礼物,那是记忆里最温馨的一刻。
公交车有售票员。
即将执行死刑的犯人去游街,有人大呼: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为了计生罚款把人家里电视都没收了。
楼层不高,足以有一群小贩沿楼叫“卖塑料、沙河粉、磨剪子嘞戗菜刀”。
大人们充满朝气,不会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很多年轻女性烫着满头的卷发。街上到处是穿着蓝色卡其布制服的人们。
一家三口同游乐园,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支甜筒,我骑在爸爸肩膀上吃人生中的第一支雪糕,爸爸妈妈都没舍得给自己买。
六一儿童节照相,小朋友烈焰红唇;小霸王游戏机;无花果,酸梅汤,大大卷;圣斗士星矢,一休;人民公园看菊展、灯会。
生活慢慢的,老师还是老师,医生还是医生,童年的叔叔阿姨们真的让我觉得很友善,慢生活太好了!!!
那时候太小,就记得奶奶家附近还有庄稼地,长大后就没有了。小时候有一种叫奶宝的零食特别好吃,现在没有了。
夏天的水冰西瓜,妈做的凉粉,是很奢侈的享受。
“我们是害虫”。
挤公交我爸居然把我从窗户扔进去了!
9岁和同伴两个人骑车去几十里地亲戚家玩。
第一次乘坐轿车,而且是上海轿车。
一分钱也是可以买东西的。
头发定型摩丝从瓶子里挤出来立刻变成泡沫,很粘手。
和邻居一起和和乐乐地乘凉聊天。
那时电视台没有几个台,都是黑白电视。《西游记》重播很多次,还以为那有好多集呢!
年轻人潇洒浪漫,大家都觉得才华是最耀眼的东东,小时候的天气每天都是让人愉快的,不管晴天阴天。那时候都穷,可普遍比现在快乐,愤怒比现在少。
小孩子坐在大人的自行车横梁上。
早晨起来在院子里的铁桶下见到刺猬。
坐在爸爸骑的自行车上去郊游,那时的天总是蓝的,夜里是能看见星星的,草地里还有蜻蜓飞,河水还是干净的。
尼玛,上学还要带饭,冬天还要吃带冰碴的饭,火炉子把人弄得像黑炭一样,真尼玛是苦日子,贫农永无尊严。
冬天里下的大雪,可以吃。
苏联居然改革了!
那时夏天坐在门口的大树荫下吃饭,边吃边与邻居聊天,晚上大家全都抱着席子被子睡到了路边,晚风习习,伴着小虫子的叫声入睡
爸妈单位广播一响就知道他们要下班了,赶紧往家跑装着写作业;学校门口的各种小吃;聪明的一休;豆沙冰棍;棒棒冰;奶油雪糕。
上大学可以改变人生。
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好吃的糖醋排骨!
老爸开旅馆,一月挣了三千多元。
上小学时丢了5元钱,好多同学一起帮忙找,最后找到了。
过六一儿童节,白球鞋背带裤。
贫穷。那时候我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记得有一次家里米面都见底了,妈妈就在集市买了一块钱五个烧饼我们三个人吃了两天。那种无法想象的物质匮乏,每年收了麦子第一件事就是给国家上粮,留下的就不够吃了。
傍晚的时候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在户外做各种游戏,那个年代没有电脑、pad、手机,但更加多姿多彩。
蔡崇达:八十年代是个太过变幻的年代
《智族GQ》报道总监
八十年代正是我老家富得一天一个样的时候。我老家晋江1980年前是福建的贫困县,1980年末成了福建省的首富县。当时富起来的晋江人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去全国各地烧香,浩浩荡荡外出的烧香团构成了我文学的起点——这不是笑话,要烧香要写“南海牒”,一种用之乎者也写的祈祷文,看着每天在当小学校长的大伯家的门口排满表情神圣的人,我就从内心里崇拜羡慕会写文字的人。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魔幻主义的,这点我赞成,至少八十年代是个太过变幻的年代,今天大家还在听广播,明天就能看电视,昨天还在登自行车,过一段时间就是摩托车——几乎生病在家过了几天出来就有新的玩意出来,卡拉OK、舞厅、茶楼、便利店。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街上看到染发的女人的时候,老妈还把我的眼睛捂住,说小孩子不要看,这是妖精。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到了1989年,我老妈怯生生地去染了个枣红色的头发,回家的时候脸羞得红扑扑的。在前几年,女孩子要是让男孩子看到了肚脐就要嫁给他,到八十年代末,学校里曾经一度最热门的问题是能不能不结婚先做爱。
粲然:八十年代不是大海,也不是洗脸盆
作家 代表作《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爱恨书》
倘若有机会写《粲然自传》,我会视八十年代如鸡肋:对我而言,它不是大海,也不是洗脸盆。由于严重不“早慧”,我对童年的所有记忆就是如何挖空心思和别人交换印有黄蓉与花仙子图案的贴贴纸。
八十年代中期,我被寄养在厦门港奶奶家。老宅的二楼凌越于长巷之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港湾和泊着的渔船。某一年某一天午后,我和奶奶像往常一样坐在二楼凉台上,目视一个老女人踮着脚从海岬角处绕过来,拐进巷子,走过我家,仰着头跟奶奶打招呼。她大略说了下她的近况:过得不好,她最小的一个儿子,学画画的那个,最近跑到马路上,当着好多人的面把自己所有的画给烧了。大家都说她儿子得了精神病。有人建议请法师做做法——啊,她还没拿定主意呐。还有人说,她儿子是跟了个坏老师,她丈夫想把孩子捆在渔船上,跟着出海一段时间,不叫他再接触那帮朋友了,兴许就好起来了吧。她皱着眉头,深怀忧虑。直到很久后,我们听说那个疯子到了国外。再后来,一个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告诉我,我们口中的“疯子行径”对中国艺术进行了诠释与反叛,那段时间,“厦门达达”派以焚烧绘画为当代美术翻过了新的一页。
春树:八十年代的童年阳光灿烂
作家 80后诗人
1988年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整个八十年代都是我的童年,阳光灿烂的,大家的脸笑得像红柿子。那一年,林志颖和小虎队风靡整个大陆,那大概是北京第一拨低龄追星族了,《北京晚报》说当时小虎队的专辑《青苹果乐园》摆上柜台不多时就被小孩们抢购一空了,还有许多家长替孩子们来买,大有玩物丧志之感。玫瑰学校小学部甚至用了小虎队的《爱》来当做广播操音乐,大家一边做操一边跟着哼哼:听听大海的誓言,看看执著的蓝天,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恋爱。
那时到处都洋溢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激情与按捺不住的梦想,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能感受到。那时我们最爱吃的是“玫瑰丝儿”,一毛钱一小袋,里面是丝状的甜食。“魔鬼糖”也流行过一阵子,舌头一伸出来都是青的、紫的。还有三分钱一块的“酸三色”、五分钱一块的“话梅糖”,都是常吃的零食。后来班里又流行起一个新爱好,那就是养蚕。我平时都去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军队大院找桑叶、吃桑葚。那时,大家都有着奇奇怪怪的爱好,攒糖纸、做模型、学奥数什么的。
在我记忆的深处,最能代表八十年代的一个片断是我的小姨,那时她上大学,暑假回来用录音机大声放最新的流行歌:“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窗外是她洗好晾着的白床单,院子里是白色的蔷薇花,小姨的头发亮晶晶的,那样飘洒着的美好的青春。
范继祖:八十年代是回头无法追寻的东西
笔名小贩 作家 代表作《蚂蚁蚂蚁》
在那个年代我们拥有李陀、朱伟和大刀阔斧的王蒙;一系列的革新都有格伦巴赫这样的人物保驾护航,例如程永新先生;残雪格非和余华等人的名字以及他们所携带的作品可以很体面地出现在文学青年的口耳相传中;一本没有郭敬明名字的书籍同样可以卖出几百万,并且作者赚取了相应的荣誉;出版社的编辑通常都通情达理,愿意跟你讨论(只讨论)小说内部的东西;没有人会要求你在书籍上贴一张艺术照片,或者在简介中杜撰一个在国外获奖的经历;你出版一本小说,就会像建筑师设计了一幢大楼的图纸那样兴奋不已——那时候的孤独是真正的孤独,那时候的煽情,藏而不露……
这就是我听说的八十年代,我虽然生在那个时代却没有懂事;是否,有可能,这个年代给我的印象只是海市蜃楼的另一种体现?当然我更愿意相信长辈们语焉不详的口述,长辈们只是适当地遗漏,但是不会造假。八十年代作为一个传说一定会被写入历史,而历史,就是你回头也无法追寻的东西。
李傻傻:八十年代是一个可以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时代
作家 代表作《红X》、《被当作鬼的人》
有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说,在高中,我的第一首诗是写革命英雄主义的,写的是《卓娅和舒拉》的读后感。这说明,我很少阅读诗歌。那时,学校还有老师专门告诫学生不要学习马萧萧走文学之路。
就我所知,我父母在八十年代当过农民、桶匠、煤矿主、推销员、搬运工、农场工人、建筑工人等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爷爷老对我说的,现在可以读书,不像你爸那时候,别人不让读。所以,总的来说,他们给了我“这是一个可以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时代”的印象。
那时我还是童年。因此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苦难与美好并存;而真正的1980年代,绝不仅仅是我看到的八十年代,它更火热、更激动人心、更富有创造力。人永远觉得自己现在活得不够好,这一点我想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也并不例外。但若干年后回首,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火热、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
张悦然:八十年代是旧旧的红砖色
作家 代表作《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
八十年代装着我的大半个童年,印象中是旧旧的砖红色,像被我这个不知爱惜的小孩很快穿脏的衣服。但是终究是露出了掩藏不住的红色,一切方兴未艾,毫不犹豫地大步向前。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在看的动画片是《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大大泡泡糖红极一时,雪人冰糕是消夏的最好冷饮。汽水也很普及,喝到满嘴泛红,舌头姜黄,真是过瘾。过年的几天在记忆里被放大成很漫长的一段,新衣服、鞭炮、年夜饭都很重要,紫粉色的脆纸包了压岁钱,春节晚会还是要看的,有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误了播出的时间,爸爸便用录像机录下来,——对一个电视节目热忱如是的年代再也不会有了。
1987年我住在奶奶家,她开始督促我在每个下午五点半跟着电视学英语。那档节目叫做《跟欧阳奶奶学英语》。我还要练字和加算术,再也不能没心没肺地在楼下疯玩了。八十年代的后期,电视剧《渴望》获得了万人空巷的反响,不过也许还是《射雕英雄传》更得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心。
1989年,我上了小学。我很喜欢画画,想要当个画家。可是那时艺术是令大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他们把我带到家门外那条马路的街口。我的小舅舅——一个画画多年的艺术青年,正孤单单地站在马路台子上画一一幅巨大的宣传画。风吹日晒,他画了又擦掉,再画再擦。我仰起头,看到巨幅的宣传画上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间是个眉开眼笑的小孩儿,大字写着: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好。
(摘编/汪璐)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