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和我一样,知道七夕节又到了,是因为电梯上的甜蜜七夕广告。
广告里,女孩夸张地捂着嘴巴、睁大眼睛接过男友手上的礼盒。在消费主义的刻画中,爱情如此刻板,真是想象力匮乏。
这时候,如果你是单身人士,也不用难过,因为你无须为七夕节的仪式感绞尽脑汁。
某一年情人节的广告。/@京东
你准备去哪家餐厅约会?让女友/男友感动落泪的礼物是什么?去哪家酒店过个夜?——仔细拆解这个节日,你会发现大多数是一些关于消费的选择。
而各大消费品牌在占领情人节消费心智上不可谓不努力。就连楼下卖饺子的阿姨也学会了这一招:七夕当天带男友/女友消费,送甜蜜冰粉一碗。
一切节日本质上都是购物节,消费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在爱情关系上尤其如此。
最早紧紧抓住爱情猛劲儿营销的,当属钻石。1947年,美国戴比尔斯公司开创性地打出了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这种营销下,钻石成了永恒爱情的象征。
在此后的70多年里,影视剧里总是会出现男人掏出一个小盒子、女人瞬间热泪盈眶的片段。在深海、摩天轮上、火车上、电影院里、烛光餐厅里或者埃菲尔铁塔上,男人掏出的那个精致的小盒子,打开来,是钻戒!
钻有多大,爱就有多重。
太浪漫了不是吗?这些场景,曾经是不少女孩子从小都觉得浪漫到窒息的。
仔细想一下,在这个浪漫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仪式感是其中最大的秘诀。钻石以及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空间场所,制造了一种令人心动的非日常感。
而时间节点又构成了这个仪式感的核心大纲。想想那些情侣的“特别日子”:七夕节、情人节、圣诞节、交往周年纪念日、初吻纪念日……那些日子我们总会穿得比平常隆重一点、去一些特别的地方晚饭、买下那天对方在橱窗前凝视良久的手链作为礼物等。
我们在这样的特殊节日的仪式感里获得浪漫,并一再确认亲密关系的意义,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消费市场中实践并获得的。
由于消费市场提供的丰富的不同选择,诸如钻石有不同品位、不同价位。通过消费,这些仪式感,最后都被标上了价码,爱情关系也就成了可以衡量价格的有价之物。
爱情可以被消费价格衡量。/电影《情人节》
其实,在半个世纪前,戴比尔斯公司便巧妙地制造了一种男性责任——订婚钻戒的价值应该是男人两个月的薪水以上。也就是说,如果不够这个价格,你的爱便少了相应的分量。
想起去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拉菲草”事件。
大学生男孩用拉菲草一层一层地包着女友喜欢吃的各种零食,作为6周年礼物送给女孩,并拍了个视频上传到网上。
令人错愕的是,这条本普普通通的准备礼物的视频,最后使得男女双方遭到严重网暴。
拉菲草事件几经反转,最后面目全非。/视频截图
令网友不满的是,这位男生准备的礼物过于廉价,送的都是小零食,没有诚意;而该女友则承受了更多的恶意,她因为欣然接受这样廉价的礼物,便被骂“掉价”“倒贴”。
这种舆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消费主义思维——爱情是可以通过礼物的价格被标价的,最终,这种观念逐渐异化了我们的爱情关系,以至于爱情的内核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无止境的价格匹配。
就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说的:很多人所谓的爱情,并没有建立起生命关系,而是建立起了一种消费关系,这样ta就丧失了爱的能力了。
当然,并不是要否定仪式感。在一切神秘都被祛魅的今天,仪式仍是我们重新呼唤情感和意义感的方式。在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时间点,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情、唤起一些记忆、共度一些时光、写一封信、看一部珍藏的电影……无论如何都是温暖的事情。
评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