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理也,古人认为,礼是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一些制度,礼,跟道理的理相通。非礼,也可以写成不合于道理。礼是敬意从内往外的表达,心里有敬意,用语言、动作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感受得到。
礼者,敬而已矣。人与人需要互相依靠才能生存,我们吃的饭不是自己种的,要依靠农民,我们坐车,车也不是我生产的,要靠工人。我们要向他们表达敬意,这就是礼,两千多年前《孝经》里就已经这么说了。
礼还表示礼尚往来。但现在这个词变得很俗气了。礼尚往来是说要彼此尊重。《礼经》上讲: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朝我行礼了,我却没有行礼,那就是我非礼。古人的礼则是:我用一种很恭敬的动作向你表达敬意,也希望你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有一句话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他尊重我,我更尊重他,这样人与人互相尊重,才是礼尚往来。
梁启超在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后说:西方是法治社会,东方是礼治社会。不是我们常说的“人治”。钱穆看了梁启超的话非常感慨,觉得这段话抓到了本质。钱穆说,只有真懂文化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后来钱穆到台湾,有美国学者问他: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钱穆说,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礼。
礼这个字几乎相当于西方的“文化”一词。西方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词来翻译。因为中国的“礼”,不能翻译成西文的礼貌、礼节、仪式。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礼。因为礼者理也,道德理性存在于所有的地方。
中国人的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就是《礼记·礼运》里讲到的,礼最终的目标是天下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国家制度也叫礼制,这个制度如果崩溃了,我们称为“礼崩乐坏”。二十四史每一部都有礼乐制,要了解当朝的国家制度,就要读这一部分。
16世纪以前,西方人没有礼仪,凡尔赛宫建成后,西方人才发明一套礼仪,为的是显示贵族的身份。如何拿刀、如何拿叉,这些东西跟修身养性毫无关系,现在我们却在学这一套。最后变成:中国人有没有礼仪没有关系,有礼仪小姐就行。这太滑稽了。让礼仪小姐和志愿者在微笑时露八个牙齿,还说这是西方人标准的笑容——这是胡说,你去看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露了几颗牙?微笑是不露齿的!
奥运之后这些西方礼仪成了一个行业,让很多礼仪公司赚了大钱。这些礼仪公司,竭尽所能把中国人的婚礼“全盘西化”。中国人结婚本是大红大紫,现在却披着白纱。死了人才穿白的呀!这是人家的文化,不是我们的文化。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了,不应该就这样消失了吧?
我们把礼打倒了这么多年。人的私欲已经被充分激发出来了。现代人很自私:家里弄得很干净,一出楼道就没人管了;开车时为了一秒钟也会抢道。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过地沟油,出现过毒奶粉?我们的文化出问题了,我们的道德出问题了。
若大家都不修身了,社会就会混乱。修身的一个工具就是礼。所谓的“修身以礼”。人跟人之间,怎么称呼,怎么表达问候,全是礼的范畴。人跟自然怎么相处也是礼。《礼记》里有一篇《月令》,讲十二个月的当行节令:春天不能砍伐幼树,不能捕抓怀孕的幼兽,不能掏鸟窝。这些都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希望13亿人明白礼仪对我们的重要。
中国古人不兴送礼。中国古代重义轻财,古人常讲,秀才交情一张纸,又说,礼轻情意重。即使是诸侯与诸侯之间交往,也是不收礼的。为了表示隆重,诸侯也会拿一块玉器献给对方,等他要走时,人家会原璧奉还。现在的送礼却变成了贿赂。
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带着心的,一种是没有心的。千里送鹅毛,一根鹅毛,里面有我的心意,就是最好的礼物。还有一种送礼是有所求的,让你帮我开后门,这是贿赂。现在人把贿赂归结成礼,这完全扭曲了礼的意义。送一个月饼要一万块钱,这哪是礼?礼者理也,这哪有道理可言?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