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假期、战争、告别。重返世界的秋天,突发新闻在地球自转的日光移动中将0点到24点铺满。信息过载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被解构为电信号的灵魂依然承受着近处的争论和远方的哭声带来的不安。逐渐与曾经熟悉的世界错位的余震里,我们回到了文字构筑的平行宇宙,寻求历史、答案与并不可耻的逃避。
本月的非虚构作品告慰着我们。女性主义的声音依旧响亮:继《秋园》《我本芬芳》等书后,杨本芬在《豆子芝麻茶》里讲述一代女性的絮叨之语。历史并不缺席,困厄、变迁、发展相互交织,随浪潮前进。旅沪美国作家沈恺伟以《洋盘》回顾自己近20年的中国生活,唐诺、喻磊等人又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带我们重返昨日世界。
文学依然是每一个自由灵魂的避难所。在《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的8年后,四川作家颜歌以《平乐县志》涂上了平乐镇的最后一抹色彩;90后作家叶昕昀在首部小说集《最小的海》中书写这个时代的爱欲与宽恕;出道即获星云奖的华裔科幻作家匡灵秀备受关注的首部长篇小说《巴别塔》中文版出版,用“语言”与“翻译”的炼金术征服全球读者。
以下是刀锋图书奖认为值得一读的10月新书,希望它们能够成为温暖你的薪柴。
虚构
《平乐县志》
颜歌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10
《平乐县志》是作家颜歌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其“平乐镇系列”的终曲。全书共十四章,以平乐镇东街为故事发生地,以即将退休的县志办副主任傅祺红和其儿媳陈地菊为双主人公,串起一对青年男女的成长离合与小镇官场的世相起落。
人人都各具心事,欲求圆满而不得。当这两条线交汇,织成一个被精心设计的陷阱,丝丝缕缕地剖开局中之局,生死残酷的机关一触即发。整部小说像平乐镇的一份文学档案,全景式地记录下2010年左右平乐镇东街的全貌与人心浮动,折射出小镇的城市化、互联网经济发展等诸多时代变迁的印迹。
《最小的海》
叶昕昀 著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23-10
《最小的海》是90后作家叶昕昀的首部小说集。8个关于爱欲与宽恕的故事,见证孤独之人彼此贴近的瞬间:瘸腿的女人与独眼的男人,相约去寺庙看孔雀;一对性情水火不容的姐妹,相互仇恨也相依为命,直到死亡将她们分开;女人从安稳的婚姻生活中短暂逃离,与渴爱的情人共赴一场结局未知的雪山之旅;失去父亲的女儿与丢了女儿的父亲,依偎着朝一座虚幻的灯塔航行……
当穿越生活的动荡,渡过命运的波澜,一片风平浪静的海在他们面前展开。
《信天翁要发芽》
李宏伟 著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10
《信天翁要发芽》是作家李宏伟最新长篇小说。全书采用独幕剧的形式,由“情势表演”“立身表演”“辩解表演”“劳作表演”四场表演构成,多声部层层推进,一切演出始终处于浓密得近乎暴力的窥看中。一座城邦与一片丛林,构建起两个互相指涉的虚拟世界。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弥彰的狂欢,四场表演展演出一个城市的编年史及其众生世相,是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亦是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
小说以奇异的想象与狂欢化的景观,讲述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时日,构筑出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巴别塔》
[美]匡灵秀 著,陈阳 译
中信·无界|中信出版集团,2023-10
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男孩罗宾全家惨死,而他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带往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培养成人,只为使他有资格进入巴别塔内学习。
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展现。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沉醉于翻译魔法,却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将卷入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当中……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当恶意、嫉妒、贪婪和暴力充斥这座理想之塔,是忠于自己母语与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他们必须作出抉择。
《把晚餐放进抽屉》
[韩]韩江 著,卢鸿金 译
磨铁·铁葫芦|九州出版社,2023-10
《把晚餐放进抽屉》收录了韩江出道20年以来创作的60首诗作。透明的夜晚、漆黑的树木、燃烧的轮椅、镜子彼岸的冬天......
在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里,韩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绪,用从黑夜中汲取的流血语言,描绘人生的孤独与悲哀。她热切地凝视人类的灵魂,试图从沉默和黑暗的世界中寻找闪耀的真相。
韩江的诗歌创作贯穿了她整个写作生涯。她的诗歌情绪强烈、充斥着感性的意象,与她的小说一脉相承。
《哀眠》
张怡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10
张怡微致力于描写当代青年生活——无疾而终的爱情,棘手又充满羁绊的亲情,独立生活的困窘。她是一位与当代青年共同成长的作家,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在青年群体中投射下的情绪,对于情感、自我的探索——他们接过生活的重量,经历婚姻、离异,看见衰老、死亡,一步步识别虚荣、谎言,也辨析人的软弱、逞强。他们努力自我长成,遥远的长路变短路,直到长出自己的表情轮廓。
张怡微以毫不怯弱的姿态迎击生活中的虚与委蛇、欲望与幸福、相遇与告别,在冷静的叙述中闪现人生的真谛,偶有嬉笑哀矜,时而反讽自嘲,以至于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生活——这么狭小的岛屿,我们到底急着飞去哪?
《柠檬树》
[以]桑迪·托兰 著,杨扬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10
《柠檬树》通过追溯两个人——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的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非常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
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马拉(现属于以色列)的石头房子。1930年,阿拉伯人巴希尔的父亲建了这座房子,后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阿拉伯房主一家被迫流亡。而房子的新主人达莉娅和父母,是战后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大屠杀中的幸存者。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巴希尔回到了自己出生时的石头房子,由此开启两位主人公——阿拉伯人巴希尔·哈伊里和犹太人达莉娅·埃什肯纳兹——之间的对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艰难的友谊,这段友谊跨越宗教分歧,持续了40年的时间。
《战起1938》
丢疯子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9
华裔少女秦恬在二战起始之夜醒来,在战火纷飞中四处流窜,亲历波兰闪电战、巴黎白色恐怖、犹太人屠杀……
在最黑暗的年代,她尽己所能帮助身边人,并遇见神秘的德国军官奥古斯汀和性格古怪的海因茨,他们照亮彼此,却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每一张脸、每一个笑、每一滴泪,都刻骨铭心,让她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难以自拔。
在这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中,被命运裹挟的秦恬能否逃脱黑暗的吞噬,生存到最后?
《五个失踪的少年》
宁航一 著
中信出版社,2023-10
放学后,南玶中学五名初二学生集体失踪,一起消失的,还有其中一个学生的母亲,冷春来。当晚,女刑警队长接到报案,根据线索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集体绑架案,而失踪的这位单亲母亲冷春来,有着重大涉案嫌疑。只是她的整个行动太过明目张胆,且动机成谜,毕竟,有哪个母亲会绑架自己的孩子呢?紧接着,四个家庭相继收到勒索信息:想要孩子,就拿出200万!
四个家庭凑齐800万赎金并非难事,但出人意料的是,所有赎金竟在交付途中神秘消失。而五个少年中,仅家境最富有、最有权势的那个孩子回家了,可他整个人变得木讷畏缩,关于失踪的经历,只字不愿提起……善与恶、债与偿,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求家庭的认可与庇护。五个失踪的少年,在不同的成长轨迹下,却作出了惊人相似的选择。
《表演者》
陆茵茵 著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10
《表演者》是陆茵茵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其近五年(2018—2023年)创作的12篇短篇小说。本书主要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成为我?它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同样一个人,能否穿透庸常生活,不被模式化的惯性束缚,找到自己,确立自己,放下自己,成为一个真的人?
这个想成为真人的人,在12个故事中穿行、游历、接受生命和他人暴雨的冲击。这些小说看似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书写居于其中的凡人凡事,却非简单地复刻现实。作者以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潜入无意识的幽深的海底,为晦暗不明、少被描述的不可言说之物——情绪、精神、气氛赋形。她想按下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那个按钮,问自己也问读者,怎么改变?怎么转化?怎么成为一个真的人?
非虚构
《小孩共和国 : 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法]萨米埃尔·布雄 / [法]马蒂亚斯·加尔代 / [法]马蒂娜·吕沙 著
马雅 / 陈秋含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9
我们该如何处理战争受害儿童,以及所有那些发现自己被残酷地剥夺了住所、父母和家庭的人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在街头流浪或流离失所,成为摧毁他们世界的冲突的受害者。从慈善、人道主义到教育事业,各种经验开始不断涌现,以帮助这些儿童,而这本书的作者们追溯的正是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三位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全书12章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档案文件,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事件,最终拼成了一幅精确而富有启发性的整体图景,就像这些看似独立的努力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网络。
《求剑 : 年纪·阅读·书写》
唐诺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10
《求剑》是作家唐诺全新散文作品,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重磅思辨。逐渐步入暮年的唐诺把“年纪”这个视角加进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变为读和写的新视角、新元素。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书写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最大好处是,书籍也跟着年轻起来,由此阅读和书写产生了一种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得以一步步揭露,深入作者希冀抵达之处。
唐诺用“年纪”这一独特视角,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抵达思维尽头的思索,带我们进入伍尔夫、昆德拉、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赫尔岑、康德、张爱玲、阿加莎·克里斯蒂、侯孝贤等人的世界,从阅读书写到影视综艺,辨识出那些比文字和影像更稠密、更切己的东西,重新打开我们的视野。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英]萨拉·艾哈迈德 著,范语晨 译
拜德亚|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10
本书呈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一名女性主义者的种种微妙体验,进而编织出一种出自日常生活、指向日常生活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者如何疏离她们所批判的世界?如何在努力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理解世界?面对重重难关,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在高墙环绕的压迫中幸存?
萨拉·艾哈迈德以极富个性与诗意的语言拆解、重述了这些问题,为我们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提供了实用工具,也让女性主义理论的创造和革新与滋养理论的女性主义生活之间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坚韧。
《豆子芝麻茶 : 和妈妈的最后絮叨》
杨本芬 著
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10
《豆子芝麻茶》是杨本芬“看见女性”系列的第四本书,是一本珍贵的平民史歌。本书分为两部分:“过去的婚姻”和“伤心的极限”。
在讲述过母亲(《秋园》)、乡亲(《浮木》)、婚姻(《我本芬芳》)之后,作者又将目光聚焦到秦老太、湘君、冬莲这三位老年女性的婚姻人生上,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代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困惑与痛楚、选择与担当、勇气与坚持,即便命运不公,也不放弃自我救赎。
此外,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妈妈和哥哥一起经历的往事,以及两位至亲离世之际的锥心之痛。那些老人心间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虽如露珠般微小、脆弱、转瞬即逝,却在那时那刻丈量着一个人伤心的极限。
《人类传 : 追寻客观幸福的历程》
[西]何塞·安东尼奥·马里纳 / [西]哈维尔·兰博德 著
阿瑶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3-10
现代社会以外的世界,超乎想象。
本书在“后人类时代”到来之际,通过回顾人类大家族的历史,重新审视“人类”的定义,破解人类的文化基因。从170多万年前至今,人类这种“灵性动物”在追寻客观幸福的道路上,针对种种反复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明。
尽管奴隶贸易、世界大战等非理性的洪流一次次打断文化演变的进程,甚至使之倒退,然而,当人类摆脱了赤贫、无知、教条、恐惧与仇恨这五大障碍,各文明将会向着共同的客观幸福合流。
《洋盘 : 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美]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著
于是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2023-10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性别攸关:
男性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伤害女性健康》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 著,王晔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9
在《性别攸关》这一开创性的著作中,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急诊医学系教授艾莉森·J.麦格雷戈从自身的医学实践出发,以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当今医学体系中最紧迫又最令人不安的真相之一——所有的医学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而这样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
在本书中,麦格雷戈教授不仅追溯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形成,更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急诊经验和专业研究,对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性别偏见做出了根源性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如何遭到忽视。本书不仅是关于女性健康的警世之作,更是号召医学领域性别革命的宣言之书。
《被互联网辜负的人:
互联网的士绅化如何制造了数字不正义》
[美]杰西·林格尔 著,冯诺 译
潮汐Tides|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10
近20年,互联网像遭遇士绅化的老城区,变得更加便捷、光鲜但缺乏多样性,有明确优先服务的人群,极端重视利润而轻视社群,急着把最初搭建社区但已不再有利用价值的人群边缘化甚至扫地出门。
本书以美国为例,记录了20年间,互联网如何从屠龙者变成恶龙,它的实质危害如何,以及网民可以如何行动。它巧妙地拆除了科技巨头的浪漫化概念,帮助读者理解互联网是一个日益孤立、商品化、被监视和失所的地方,揭示了数字世界是如何从DIY反主流文化的空间转变为企业寡头的游乐场的。
《遗落的乡土:影像里的蜀地旧事》
喻磊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10
《遗落的乡土》是作家、摄影师喻磊扎根故乡、拍摄乡土生活30余年集结而成的影像散文作品。他以个人视角,呈现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近30年间蜀地乡土百姓的生活日常。从已经或正在遗落的乡土生活中,爬梳出具有文化价值的乡土生活实态,记录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回溯一辈人共同亲历的“文化记忆”。
喻磊说:“这本书把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观感、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了。这些影像是前现代社会本土底层的真相渐渐隐入历史深处之际,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影像能够让部分人重温旧梦,以稍稍弥补本土人文渐渐湮灭失落的一种遗憾。”
《错位的复仇 : 伍子胥传奇》
刘勃 著
读库|新星出版社,2023-9
本书是刘勃“拆装《史记》”系列第一本。这是刘勃继“青春中国史”后又一力作,巧妙拆解《史记》的原有文本,通过考证、比勘、推理、猜想,将其拼装成另外一种故事结构,试图在宏大叙事和真实历史之间,寻找属于个体生命的鲜活故事。
从战国时代开始,许多人把自己的复仇梦想寄托到伍子胥身上,“伍子胥”慢慢竟有了些“复仇之神”的意味。在《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中,刘勃通过史料比勘,将伍子胥复仇的前因背景、过程布局、后果影响细细道来,既精准刻画出春秋末期的纷乱现实,也重塑了一个血肉丰满、充满错位的复仇故事。
整理丨硬核读书会
校对 | 邹蔚昀、赖晓妮
评论2